走進永泰林場:人造林、永續與未來的溫暖對話
撰文|張新正(淡江大學英文系二年級)、周凱儒(淡江企研所碩二生)
修校|涂敏芬,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主辦單位|台灣服務科學學會
協辦單位|斯創教育工作群、淡水好生活
日期|2025年6月19日
————–
服科學會北區聯盟×永泰林場實地學習
永續不是口號,是回饋的行動,也可以是一場從都市啟程、邂逅山林的學習旅程。本次「森林∞生林:林場與林木共學的永續行動與影響力」由台灣服務科學學會北區聯盟設計策劃,與淡江大學USR「淡水好生活」計畫合辦,邀請致力於推廣永續森林經營與都市環境教育的斯創教育工作群帶領學會學員與淡江師生共赴新竹五峰.永泰林場,參與「林業森遊圈」系列中的一日林場實地體驗,在山林中由專家引導與自然互動,認識台灣森林永續經營的實踐現場。

踏入森林的邀請
那天,我們一行人從喧鬧的城市出發,驅車來到新竹五峰的永泰林場。入園,引言是由一連串的提問開始:
斯創教育團隊問:「在台灣可以砍樹嗎?」
我們用直覺回答:「不行!」
導覽員告訴我們:「天然林,不行;但人造林,可以!」
這片人造林地由梁氏家族(永泰林業合作社理事長梁兆清)經營了半世紀以上,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木材生產地,也不是完全野性的原始森林。它打破了我們對森林的刻板印象:一邊是神聖不可碰觸的荒野,另一邊是人類為了需求而開墾的土地。在這裡,我們感受到人與森林可以是一種細膩的共生關係。梁大哥和小梁老板父子倆,用他們的智慧和耐心,守護著這片土地,使用產業鏈的語言來講,上游經營永泰林業,下游經營正昌製材廠(臉書:永泰林業 X 正昌製材),這讓人造林成為永續發展的活生生範例。
活動從早上開始,我們戴上安全帽,沿著林間小徑走進林場。導覽員先帶我們認識台灣的林業現況:台灣森林覆蓋率高達六成,但木材自給率卻不到2%,98%以上依賴進口。這讓大家震驚,我們守著自家森林,卻在消耗他國資源,甚至可能涉及非法砍伐。導覽員說著梁大哥的自己經歷,過去進行合法疏伐時,常被民眾誤會而檢舉,這反映了社會對林業的負面刻板印象。
但因為斯創團隊的進駐,積極經營永續環境教育,慢慢地透過一場有一場的解說、導覽與體驗,社會大眾開始逐步地理解人造林業存在的價值,認知開始慢慢扭轉,現在已經檢舉電話已經大量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入林體驗的學習者。


森林風雨教室—習森風雨亭
穿越林場的途徑中,學員來到一座靜謐且似舞台的木構建築,斜面多層次的木質天花板以四顆疏伐50年的柳杉支撐,一座隱於森林中伴隨天然又富含建築工藝的教室就此座落。斯創教育團隊提到,此由建築師郭恩愷採用遠赴英國學習的技術「蒸氣彎曲木」工法配合本地林場的柳杉製成建築木材,歷經五個月打造而成,在構築中以最低影響森林園區,設計上將景觀以視覺上融入森林環境為前提,功能上建築與立樹共構共生,曲木結構達到自然排水,木瓦構面遮風避雨,因而命名「習森」,這是一場「從一顆樹開始的永續設計」,抱持著取之森林、用之森林,回歸森林的精神(臉書:森林木人)。

感官甦醒:聆聽樹木的語言
走進林場後,城市的噪音瞬間被拋在腦後。空氣中瀰漫著台灣杉的清新、福州杉的溫潤香氣,像老家木櫥的味道,還有雨後泥土的甘甜。陽光穿過枝葉,灑下跳動的光斑,讓人感覺像走進一個活的畫卷。
導覽員帶我們辨識三種主要樹種:台灣杉、柳杉和福州杉。我們親手摸摸葉子,聞聞木材的氣味。台灣杉枝幹挺拔,像魯凱族傳說中「撞到月亮的樹」;柳杉枝條末端優雅上翹,堅韌而謙遜;福州杉葉片較長,香氣濃郁,喚起許多人對家的回憶。這不是書本知識,而是透過觸摸和觀察建立的連結。我們還學會分辨它們的「語言」:台灣杉向上衝刺,柳杉微微翹起,福州杉葉子細長。這段體驗讓我們從感官上重新認識森林。
途中,我們停在一個點,導覽員讓我們360度轉圈,試著找出三種樹的差異。有些人一開始覺得「樹就是樹」,但透過觀察,大家漸漸分辨出來。我們還看到黃色的毛毛蟲和蜘蛛網,提醒我們這是個充滿生命的生態系統。


林業智慧:從種植到收穫的循環
活動的核心是了解人造林的經營智慧。梁氏家族不是隨便種樹就放著不管,而是跨越世代的細心照料。導覽員解釋,從樹苗種下開始,就要除草,避免雜草搶走陽光和養分。為了不誤傷幼苗,他們在每棵小樹旁插竹竿作為標記,這小小的動作,滿載對生命的呵護。
樹木長大後,需要修枝和疏伐。修枝讓木材少結節,提高品質;疏伐則移除不健康的樹,給其他樹空間生長。我們看到一片109年種植的林地,樹齡約5年,導覽員讓我們猜樹種—原來是福州杉。另一片是8年生台灣杉,分區經營是為了符合法規,避免一次砍伐過大面積。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洗滌身心」學習亭。這座亭子用林場的四棵柳杉全材利用打造:中段做主梁,下段切片當屋瓦,上段支撐結構。建築師郭恩愷從英國學成歸來,用蒸氣彎曲木材,收集雨水完成一切。它不只是一座建築,更是資源循環的象徵,讓我們體會到永續利用的真諦。
午餐時,我們在亭子裡休息,吃著來自竹東的在地餐點,討論台灣林業的挑戰。導覽員提到,過去砍樹常被誤解,但開放體驗活動後,檢舉減少了。我們還計算樹木的固碳量,用捲尺量樹圍和高度,估算一棵樹吸收的二氧化碳。這讓大家明白,良好管理的森林固碳效益高於老林。
聆聽樹木的呼吸聲:探索碳匯實踐的真實歷程
在一陣淅瀝的雨聲中,活動來到下午的體驗環節,斯創教育團隊向學員講述面對全球氣候議題的淨零排碳趨勢下,林場的經營者也開始需要蒐集更多樹木的基本資料,以計算樹木的碳匯數據,也就是去計算森林每顆樹木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存儲量。(延伸閱讀:森林碳匯是什麼? 能永久不變嗎? 碳匯如何轉「碳權」、申請管道一次搞懂)
團隊講師翻著印製的投影片,在翻頁聲中向學員講解實際測量的流程與計算公式,時光有如回到兒時的課堂中,此後講師帶著我們實際拿著捲尺、林業測高器,身臨其境於林場中徒手體驗林業經營業者收集數據的流程,從對樹木的觀察、林木資料的計算到最後產出碳匯數據的結果。(延伸影片:【零碳經濟6】森林碳匯是什麼?種樹也加入碳交易市場?)
近年大學課堂中常有對環境永續的講座或影片觀賞,但身處都市的校園和忙碌的生活中,同學往往無法對氣候、農業、林場、土地這些關鍵詞有清晰的想像,但在這次於林場實踐的沉浸式體驗中,我們腳踏土壤,聆聽啾啾鳥鳴,在清新的空氣中以自己的雙手親撫樹木的紋理,好似此次活動中產出的數據具自然的生命力,如同聽見樹木的呼吸聲般,讓我們對於環境議題有更具體的共情感。



土地的對話:連結SDGs與在地實踐
在一系列的體驗後,我們深入探討台灣林業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連結。永泰林場復興林業,創造在地就業(SDG 8);推廣有產銷履歷的國產材,鼓勵負責任消費(SDG 12);持續管理的森林,提升固碳效果,對抗氣候變遷(SDG 13)。
導覽員分享SROI(社會影響力評估)的管理經驗,他們評估活動對社會的影響,雖然計算出來的數值不盡理想,但盤點過程讓團隊釐清目標,強化自信。這不只是數字,而是重新思考為何投入林業教育。梁大哥的故事凸顯溝通重要:透過活動,彌平公眾對砍樹的誤解。
我們還討論國產木材的挑戰,如價格波動和購買管道。台灣木材網和CAS標章幫助辨識國產材,QR code追蹤來源。活動結束前,大家合照,填問卷,反思一天的體驗。


溫暖的尾聲:森林教會我們的夥伴關係
離開永泰林場時,天空灑下細雨,我們的心卻充滿暖意。這片林地不是自然的對立面,而是人類智慧與大地合作的結晶。梁氏家族的故事,像一棵老樹,根深蒂固地告訴我們:永續不是空談,而是日復一日的耕耘。
在這裡,我們學會用新眼光看待森林。它不僅提供木材,更是個充滿活力的共同體,需要耐心陪伴和科學引導。願我們都能像梁大哥一樣,與土地建立尊重而永續的夥伴關係,讓後代也能在綠意中找到希望與溫暖。
-500x33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