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好CAMPUS,  滬青學

行動,是最動人的說書──挺好Campus背後的學習革命與滬青學的社會實踐

撰文|葉宇芯(淡江管科系三年級)、周宸緯(淡江經濟系二年級)
修校|涂敏芬(淡江企管系教授)
補充|張幼霖(NPOchannel公益平台創辦人)
日期|2025年6月2日

Table Of Contents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年度合照|挺好Campus:2025公益永續挑戰賽(照片/龔若晴)

找到意義、實踐改變:從故事與社會參與,看見青年行動的力量

《挺好Campus:2025公益永續挑戰賽》為莘莘學子帶來動人的故事與深刻的啟發。今年跨校合作課程始於2025年2月,由四所大學、四門專業課程共同參與,透過設定公益願景與挑戰目標,展開為期四個月的學習旅程。雖以競賽作為共學機制,但更像是一堂關於社會關懷與自我成長的人生課。

挑戰賽邁入第八屆,今年專以 NPOchannel 平台的「集食送愛」公益募款行動為核心議題,在課堂上共繪〈集食送愛生態系圖〉,集結四位教師跨校教學,啟動16個學生小組,總計75位學生投入。從3月中到5月中,聯合成果達成:113位認購人次、123筆捐贈紀錄,共募集378份公益物資,累計金額達新台幣128,044元。

每屆由參與學校輪流自發主理競賽事務,本屆由嘉義大學主理,跨校聯合成果發表會地點則選址於淡江大學台北校園舉行,2025年5月25日以「讓學習有感,讓行動有光」為主題,展現學生從課堂知識走向社會實踐的轉化成果。課程皆採專題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方式設計:嘉義大學朱彩馨老師的電子商務課程(連續八屆參與並於今年轉型為EMI授課)、靜宜大學楊子青老師的網路行銷課程(同樣連續八屆參與)、台南大學劉子歆老師的創業管理課程(首度參與),以及淡江大學涂敏芬老師的永續設計與創新課程(連續三年參與),四校各具專業特色,卻同樣以社會參與行動為核心,攜手促成這場意義非凡的跨域學習實驗。

故事與人生:從閱讀人生故事到實踐故事人生

來到第八屆的挺好Campus,聯合成果發表會一如既往是學生行動成果的展演舞台(請見2024年精彩回顧)。然而,今年別具意義的是,NPOchannel 創辦人張幼霖特別邀請《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知名主持人詹怡宜蒞臨現場演講,將「有感、有光」的行動精神,透過故事具象化呈現,成為送給所有參與者的禮物。

詹怡宜以「故事與人生:從閱讀人生故事到實踐故事人生」為題,進行40分鐘的分享,講述了兩位真實人物的動人故事:一位是十年如一日默默為路人裝設反光鏡、守護交通安全的「反光鏡阿伯」張秀雄;另一位則是走入南部偏鄉、用音樂翻轉孩子生命的牙醫陳俊志。這些看似平凡的人物,卻以不平凡的堅持與善意,詮釋了「無聲的偉大」。

在演講中,詹怡宜提醒我們:「說故事」不只是經歷的敘述,更是整理生命、看見轉變的過程。每個好故事的背後,往往藏著一段挑戰與掙扎,而真正觸動人心的瞬間,來自那句關鍵的反問:「然後呢?」——那場困境引導我們走向何方?我們又如何轉化痛苦與不安,繼續前行?

《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主持人詹怡宜蒞臨現場說故事

四大獎項出爐,看見學生行動的多元價值

挺好Campus於第八屆進行改制,重新凝煉四個獎項類別:首先是共同的「公益成果獎」,旨在表揚在公益層面帶來最多營業額的團隊;另設有三個分項獎項,「創意突破獎」旨在獎勵提出最具創意、顛覆性思維的團隊,「公益實踐獎」旨在表彰在公益行動中最具實踐價值與可操作性的提案,「永續模式獎」頒發給提供最具創新性、影響力的永續解決方案的團隊。

第八屆挑戰賽同步進行獎項制度的改制,重新聚焦在「實踐力、創意性、可行性與永續性」四大評選面向,表彰具備不同優勢的學生團隊,讓公益行動的價值面向更加立體、豐富。

感謝四位評審委員的悉心指導:

*張幼霖|NPOchannel公益平台創辦人
*黃昭勇|CSR@天下頻道總編輯
*鄭緯筌|《經濟日報》數位行銷專欄作家
*傅佩娸|台灣服務科學學會秘書長

  • 公益成果獎|向最大實質影響力致敬

「公益成果獎」是唯一針對所有團隊(包含一般生與在職生)共同評比的獎項,依據實際募集金額排序,表彰帶來最大營業額的團隊。今年由淡江榮譽「暴發滬」團隊(NT.23,271)與南大經管「集食廣益」團隊(NT.45,476)分別摘下一般生組與在職生組第一名,成為此次集食送愛行動中最具實效的團隊。靜宜資管及食教授、淡江榮譽益趣行動、Food抵家等團隊也展現高度行動力,分別名列前茅。

  • 創意突破獎|大膽創新,打破想像框架

創意突破獎表彰在策略思維與創新提案上具突破性的團隊。此次由淡江榮譽「暴發滬」與靜宜資管「獻蛋超人」勇奪首獎,展現他們將異業合作與戲劇元素巧妙融入公益提案的前瞻眼光。佳作部分則由嘉大數位「T.H.M.觀測點Σ」站穩創意之列,展現設計思考的高度延展性。

  • 公益實踐獎|可行、可複製,才是實踐價值

由靜宜資管「及食救援」、嘉大數位「予人·拾/食光」、南大經管「集食廣益」等團隊獲得,凸顯其提案具備高可操作性、能夠直接落地執行,並可複製至其他場域。首獎頒予淡江榮譽「Food抵家」團隊,其種子地球DIY體驗課程兼顧環保教育與親子互動,獲評為最具實踐潛力的方案之一。

  • 永續模式獎|放眼未來的公益藍圖

永續模式獎則關注公益行動的制度設計與長期影響力。今年由淡江榮譽「益趣行動」奪得首獎,其設計的愛心再造互動平台打通捐贈者與使用者間的信任與資訊斷層,構築物資捐贈的永續新模式。靜宜資管「麥片保庇」站上第二名位置,以教育場域為主軸延伸公益模式,具備深耕潛力。

從意義出發,走入真實世界

在此次挑戰賽中,各組在募款策略與行銷操作上展現出高度的行動力與專業素養,令人驚豔。他們的行動設計,恰與詹怡宜老師於演講中所引用的 Emily Esfahani Smith 著作《The Power of Meaning: Crafting a Life That Matters》中的四個意義構面──歸屬感(Belonging)、目的(Purpose)、超越(Transcendence)與說故事(Storytelling),不謀而合。

  • 第一個意義構面:歸屬感

創意突破首獎團隊以「儀式感」作為媒介,透過生日蛋糕的設計與贈送,讓案家感受到社會的關懷與溫暖。這樣的舉動,不僅帶來感動,更創造了「值得被記得、值得被祝福」的歸屬感,讓案家對未來重燃希望。

  • 第二個意義構面:目的

在「目的」的展現上,也有不少組別在簡報一開始就明確指出行動所希望達成的目標。不論是根據目標群體的特徵擬定溝通策略,或是對齊特定的 SDGs 指標,進而細化為可實踐的行動步驟,展現出學生深思熟慮的目標導向設計。更有團隊超越「集食送愛」的框架,結合節能減碳理念,嘗試透過碳足跡計算與對應麥片的發放量,打造一套永續循環的行動方案。

  • 第三個意義構面:超越

而在「超越性」(Transcendence)方面,部分團隊選擇走出網路,深入實體場域進行面對面的倡議與互動。有人走進夜市或媽祖遶境的現場,手持傳單向群眾傳遞公益理念;也有團隊拜訪正在推行公益的店家,將理念從「說」化為「做」。此外,還有團隊設計手作體驗活動與二手物品交易市集,讓參與者在實際參與中感受理念的力量,既實踐永續精神,也帶動微型經濟與社區互動。

  • 第四個意義構面:說故事

在社會溝通策略方面,多數團隊運用了「說故事」(Storytelling)的方式進行傳播。從創作 AI 圖像、製作趣味迷因影片,到結合多媒體設計與社群操作,不僅提升網路能見度,也展現了學生跨域整合的能力。有團隊更運用自身科系所學,開發聊天機器人,讓使用者透過互動式問答了解計畫內容,進一步簡化認購流程,成功提升參與意願與互動效率。

淡江榮譽學程113(2)「永續設計與創新」的滬青行動故事

在滬青學(WhoYoung Team Up)倡議的行動精神下,感謝淡江USR計畫《淡水好生活:大學城賦創設計行動》的支持,2025年淡江大學3組、共10位學生以「從課堂走向社會、從學習走向實踐」為行動目標,參與《挺好Campus:2025公益永續挑戰賽》。奠基於2023年首次募款金額為17,900元與次年2024年的44,142元,今年2025年的三組團隊共募得61,122元公益送愛金額,佔四校總額近半(47.74%),並榮獲六項獎項,成績斐然,展現出滬青學長期推動社會實踐教育的豐碩成果。

淡江大學榮譽學程師生與頒獎合照(照片/涂敏芬)

恭喜「暴發滬」小組

榮獲「公益成果獎第一名」與「創意突破獎第一名」。團隊發揮數位創意,透過熟悉長輩語言的「長輩圖」溝通設計,結合異業合作設置募款立牌,並與資傳系畢製團隊攜手進行校園宣傳,發揮跨域整合的服務設計思維,放大公益行動的觸角與情感張力。他們的行動正是滬青學強調的「以人為本、擁抱多元夥伴」精神具體展現。

恭喜「FOOD抵家」小組

榮獲「公益實踐獎第一名」與「公益成果獎佳作」。團隊結合環境教育與家庭共學,設計「種子地球」手作體驗課程,邀請青壯年與親子家庭一同以廢紙與種子製作能發芽的小地球,象徵永續再生的希望。他們亦於校外市集實地參與擺攤,推動「做公益=快樂生活」的理念,讓行動扎根日常、讓理念貼近人心。

恭喜「益趣行動」小組

榮獲「永續模式獎第一名」與「公益成果獎第二名」。團隊設計「愛心再造互動平台」,整合線上平台與公益拍賣雙軌行動,推動物資的善意再流通。倡導「三好理念」(物好、人好、社會好)為核心,串聯捐贈者與接受者,以故事連結舊物與新主人的情感價值,打造可持續的公益模式,讓善意流動不止、關懷不斷延伸。

這三組團隊的行動故事,不僅展現課堂學習成果,更體現滬青學強調的跨域共學、實踐導向、影響共創精神。每一次行動,都是年輕世代回應社會的深刻回聲;每一筆送愛金額,都是知識轉化為行動的具體足跡。這正是我們想看見的——成為改變的起點,也成為永續的未來。

淡江時報延伸報導:榮譽學程學生持續挺好 實踐課堂知識於公益

社會的酸甜苦辣,唯有親身走過才能真正體會

這些創新且真實的行動,不僅僅是一份作業或一場競賽,更是學生與世界對話的珍貴契機。從一開始的想像,到實際走入社會、面對人群、轉化構想為行動,學生們所展現的不只是對公益的熱忱,更是無懼困難、持續前行的勇氣與決心。他們的故事,讓《挺好Campus》不只是賽事,而是一場動人的社會實踐旅程。

淡江涂敏芬老師為記錄這場動人的旅程,設計一份名為「社會參與課程學教影響力問卷」進行四校聯合調查,在60位作答回覆的學生中,高達81.7%是第一次深度投入參與社會行動,其中遇到許多困難,前三大困難分別為:覺得社會溝通很困難、行動過程中有很多的不確定性、行動中團隊夥伴不給力等。但也正是在一次次碰撞與嘗試之中,他們開始學會傾聽與溝通、信任與合作、堅持與前行。最後,謹以主播詹怡宜在講座中所分享的幾句話,送給所有投入行動的學生: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了為什麼出發。」
「只有真正去做,才能與社會產生真正的對話。」
「當面對不確定時,請選擇珍惜,做你喜歡的事。」
「耐著性子,慢慢建立信任。」

真正的公益,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動機; 不在於完成多少件事,而在於我們是否在過程中,成為了一個更有力量的人。本次聯合成果發表會劃下溫暖的句點,也提醒我們:每一次行動,都是一段新故事的開始;而每一位行動者,都是為世界寫下希望篇章的說書人。

學生心得

英文二/張新正 (益趣行動)

這次在競賽中遇到了許多挑戰,像是如何與組員溝通,如何傳遞認同感與價值觀,不過因為大家同樣都是榮譽學程,都十分優秀,在傳遞想要得第一的想法時能夠輕易得到共識,這是我在一般課程中所見不到的情景。在這次競賽,雖然在事前花了非常大的努力在準備內容,資料,以及籌備,但臨場時因為緊張而亂了步驟,但是好在有組員們的臨危不亂以及隨機應變,最後得到勝利的果實。這件事讓我體會到「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得遠」的真諦。如果當下只有我一人,就算我事前再努力,沒有其他人的cover,結果一定會有差別。

經濟二/林芷均 (益趣行動)

在這次競賽中,我看見了來自不同組別的創意與多元報告風格,也發現原來報告不必總是嚴肅,可以更有活力與幽默感。這是我第一次在那麼多人面前發表,準備過程中難免緊張、詞窮,但我始終努力調整心態。尤其感謝隊友們在我表現不佳時,仍不斷給予鼓勵與信心,讓我得以在正式場合穩住節奏,完成挑戰。

西語三/李品臻 (益趣行動)

我在當天比賽現場,看到了很多各校的創意。有組別透過表演的方式呈現,有組別台風穩定的發揮。對我來說不只是一場比賽,也讓我看到了各校團隊的默契與風格,我覺得是一個很不一樣的體驗,對我來說是個很好的學習經驗,也看到大家對公益的有趣觀點。

資管二/林采欣(FOOD抵家)

從高中跟著別人腳步勸募發票的我,沒想過有天能主導一場公益行動。我們從街頭被拒到募資破萬,一路地摸索與調整,只為實踐「不把受助者當標靶,而是把助人者當夥伴」的公益理想。而在成發那天,各組分享的不只是成果,更是一段段在迷惘與嘗試過後孕育出的動人故事,期許我們未來繼續在公益的旅程上共創、共行,延續這份感動。

風保三/楊蕙臻(FOOD抵家)

這是我大學以來參加的第一場競賽。過程中曾因上街募款失利,信心一度受挫,但與老師討論後,決定將創意手作推廣至國小校園,最終順利完成。競賽結果令人驚喜,我們獲得純以KPI評比的公益成果獎佳作,並於角逐公益實踐獎的五組團隊中拔得頭籌,這是段難忘的經歷。很幸運能夠遇見班上的每一位,讓我在大三下學期留下精彩一役。

資管三/李訓賢(FOOD抵家)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縱有英雄,無用武之地。多虧在涂敏芬教授的引領下,翻轉舊式教學模式,以參與競賽為目標授予我們方法論實際運用在專案上。在施行的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困難,好比花費數週團隊定位,第一次社會溝通完敗收場等,多虧團隊間悉心協作解決問題與教授一針見血並提供援助,我們的專案終能開花結果,獲得佳績。

管科三/葉宇芯(暴發滬)

這不只是一場比賽或一門課,而是一段「生命的實驗」。從中我學到,所謂的「改變世界」,不一定需要宏大的舞台或無數資源,而是願意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持續行動,即使只是擺一面反光鏡、販售一份手作、寫一篇貼文,也可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微小齒輪,很謝謝有這次的舞台讓我在跨校組別砥礪下,發現公益行動的無限可能。

財金二/吳孟芳(暴發滬)

這次以暴發滬之名參加公益永續競賽及生日蛋糕募集計畫,是一場充滿溫度的實踐旅程。從發想、洽談到推廣,每個環節都充滿挑戰,但也讓我們更深刻體會到公益不只是捐助,而是一種「用心靠近」的陪伴。每個人都能成為改變的起點,把愛送出去,這就是「暴發滬」最初的初衷與力量。

經濟二/周宸緯(暴發滬)

參加這次的活動,讓我明白公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實踐又更加困難,過程中思索如何將行動有所回饋,而在這次競賽中找出答案,其實只要每個人透過小小的力量累積,就能像雪球越滾越大,達到公益的目的,也很謝謝這次競賽中的所有人,各校的切磋交流與詹怡宜講者告訴我們人生與故事,創造屬於自己的然後。

運管三/李岱恩(暴發滬)

參與「2025 公益永續挑戰賽」後,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挑戰不只是提出一個好點子,而是要讓它在社會中被聽見、被理解、被參與。這段過程中,我學會如何在團隊內外建立溝通橋樑,也更理解要讓社會自發性投入公益,需要耐心、信任與不斷嘗試。未來,我希望能持續推動有意義的行動,讓初衷不只是存在心中,更成為可以燎原的火種。

來自創辦人張幼霖的鼓勵與觀察

埋下善的種子,綻放公益創新的火花

今年在成果發表現場,看見同學們如何循著老師的課程設計,不僅僅停留於課堂學習,更實際走入公益組織、深入弱勢家庭的服務現場。這樣的參與歷程中,充滿了不斷嘗試與修正,也激盪出許多充滿創意的想法。我特別感受到,同學們不只是在執行任務,更是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裡,培養出一份帶著溫度的同理心。

發表會上的「成果簡報」,其實也是一種重要的價值溝通。如何在短短幾分鐘內,讓評審清楚看見團隊的「投入」與「產出」,若再加入關於學習轉變與反思的心得,更能展現這段旅程的深度。可惜的是,部分簡報仍稍嫌侷限在單一面向,或在時間掌控與內容編排上略顯倉促,這些都是未來可以進一步優化與提升的空間。

期待未來同學們在成果分享的準備上,能多一點練習、多一點整合思考,讓每一次簡報不只是「報告任務完成」,而是更完整地述說一段充滿行動力、溫度與意義的社會實踐故事。因為,當我們願意播下善的種子,就有機會在這個世界上,開出最燦爛的公益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