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好CAMPUS,  滬青學

字裡行間的暖流:記一場「挺好Campus」的師者對話

活動|挺好Campus:2025 公益永續挑戰賽跨校聯合成果發表會
撰文|張新正,淡江大學英文學系二年級
修校|涂敏芬,淡江大學企管管理學系教授
日期|2025年6月2日

「以終為始」的思考歷程:教師交流的起點

初夏的風拂過淡水,也吹進了我的心田。選修涂敏芬老師這門「永續設計與創新」的榮譽學程課程,對我這個英文系的學生而言,像是一場意外的探險,也是一場從文字走進社會的學習旅程。平日埋首於莎士比亞與佛洛伊德的字句,此刻卻一腳踏入了社會實踐的領域,心中既有新鮮感,亦不免有些許的惴惴不安。

然而,舉辦於2025年5月25日週日上午那場「挺好Campus」的教師交流座談,卻讓我感受到了文字之外,另一種深刻的敘事力量。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各位師長真正在討論的核心本意,我覺得,應該是一次「以終為始」的思考歷程—提醒我們別忘了當初為何要出發,老師們所追尋的,是在行動中不斷回望初心,並以終為始地堅持教育與實踐的交會點。會場中,老師們輪流分享著他們如何將NPOchannel推動的「集食送愛」公益計畫,融入各自的課室現場與教學實踐。

教師交流議程:

** 集食送愛的緣起與源起|NPOchannel公益平台創辦人張幼霖
** 從商務到社會實踐:電子商務課程設計分享|嘉義大學朱彩馨老師
** 集食送愛:創業管理與個案探討|台南大學劉子歆老師
** 網路行銷課程經驗分享|靜宜大學楊子青老師
** 永續設計與創新:從實踐當責優化滬青學公益永續行動|淡江大學涂敏芬老師
** InnoConnect+全國服務創新跨界共創大賽經驗分享|台灣服務科學學會秘書長傅佩娸

挺好Campus與台灣服務科學學會北區聯盟的教師交流大團拍

公益起源與願景:從 QR Code 到愛的連結

NPOchannel的張幼霖博士,首先為我們描繪了這個平台的緣起與願景,聽他說起那些小小的QR Code如何串聯起企業的資源、學生的熱情與受助家庭的溫暖,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個故事的起點,每一筆善款的流動,都像是一段溫情敘事的延續。他說到「開分店」來形容學生團隊的運作,讓冰冷的組織架構頓時充滿了人情味與活力。

同時也簡要說明了挺好Campus中老師們的後台行動:

  • 召開教學會議/線上討論:2025/01/09(四)、2025/01/16(四)
  • 展開前導課程:2月17日(一)~3月7日(五)
  • 繳交分組名單:3月14日(五)前繳交
  • 啟動競賽活動:3月17日(一)~5月11日(日)(5/11成功完成「集食送愛」)
  • 繳交成果報告:5月18日(日),晚上10:00前
  • 互評行動成果:5月20日(二),下午17:00前
  • 公告入圍名單:5月21日(三),下午17:00前
  • 繳交口頭報告:5月23日(五),中午12:00前
  • 分享學習成果:5月25日(日),淡江大學台北校園
  • 頒發數位證明:6月02日(一),實習證明與電子獎狀 

走進課室的後台,我看見老師的用心

原以為課堂上每一次任務的發布、每一個行動的進展,只是老師課堂的一環安排;但當我真正看見這張完整的教學行動時程表,我才發現,我們走過的每一步,其實早已被精心鋪陳。

原來,早在學期還沒開始前的寒假裡,老師們就已經召開會議、進行線上討論,為的就是在春天開始時,我們能無縫接軌地踏入行動。原來,2月我們才剛從過年中回神,老師就已經用前導課程幫我們鋪路;原來,每一週的進度,每一次的提交期限,每一次的口頭報告,背後都有老師們的設想與安排。

老師們不只是設計一門課,而是在替我們設計一次完整的學習經歷與生命歷程。他們像舞台劇的導演,忙著布景、安排節奏、鋪陳高潮,而我們是站在台上的展演者,看似自由發揮,其實每一步都是種具節奏地舞動。

當我看到「5/11完成送愛行動」、「5/18繳交成果報告」、「5/20完成互評」、「5/21公告入圍」、「5/25現場發表」,甚至連「6/2頒發電子獎狀」都列得清清楚楚,我不禁想到:原來,我們的學習不只是為了這一堂課,而是為了學會什麼叫做「承擔一件事,從頭走到尾」的責任。

這些從沒在課堂上明說的安排,是老師們默默的陪伴與推動。知道這一切之後,我對這門課的每一次挑戰、多一次練習與對社會的投入,感到更有意義。因為我終於理解:這不是一門普通的課,而是一場由老師領航、由我們參演、共同完成的實踐旅程。

嘉義的鳥語與電子商務:沒有人的地方,更需要人味

嘉義大學的朱彩馨老師,風趣地形容她的校園「鳥比人多」,卻也因此激發了學生們運用網路力量,將電子商務的專業與社會關懷緊密結合的創意。設定學以致用的學習策略,透過增進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同步跟進現今商務的永續思維,從2018年起就以行銷實務作為學以致用的情境,這也是挺好campus早期的主軸(社群商務競賽),也在2025年的今年順應著公益永續挑戰賽的轉型,在社會參與課程挑戰EMI教學。原來,與台北這種紛擾吵雜的地方對比,嘉義寧靜的環境,反而成為老師思考如何轉化突破沒有人的困境的一片沃土。

社會參與的多元樣貌:從科技到即發式行動

靜宜大學的楊子青老師,分享了許多課堂上的實景照片,一幅幅拿著麥克風講著簡報的情景,都是學生們每週進度報告的忐忑。成果與在淡江的我們相當不同,靜宜資管系的學生們運用科技做出AI對話機器人,也有小組與豆花店老闆娘的合照,甚至參與白沙屯媽祖遶境,為公益發聲。這些故事,都讓我看到「行善」可以有這麼多不同的面貌,如同文學作品可以有千百種風格,但核心都是對「人」的關懷。

NPOchannel張幼霖創辦人也對靜宜資管「及食救援」學生小組印象深刻,並說道:「最傳統的拜訪,得到最有溫度的回饋」。學生小組回到真實的生活場域,進行陌生店家的拜訪,希望能幫忙張貼宣傳海報,想藉由實體店鋪每日的流量,來接觸真實的人群。拜訪的第一個店家,老闆聽了很感動,除了協助宣傳外,還直接認購參與,同時,幫學生引薦第二個、第三個認識的老闆,除了協助推廣之外,也各自認購共同響應,讓學生感受到最有溫度的回饋。

行善路上的繁花:從三月播種到六月繁衍的自我看見

台南大學的劉子歆老師,他所引述的那句「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尤其令我低迴不已。這組行動者與我們不同,據我所知,這是挺好Campus舉辦以來,首次有在職生透過課程參與進來,於是我在他們的身上看見了透過課程進行探索學習的通則一三月初種、四月幼成、五月花開、六月繁衍。他們行善的方案是園遊會的擺攤,設計專屬logo、製作紀念品等,呼應了他們修習之「創業管理」的專業課程。我想,老師們帶領學生投入社會實踐,並不僅止於感性的公益訴求,背後仍是理性的專業支持著一切的行動。

綠野仙蹤與實踐當責:我們在路上 Ahead on our way

當然,還有我們敬愛的涂敏芬老師。她以「綠野仙蹤」為引,巧妙地比喻了這趟學習之旅,我們如同桃樂絲與她的夥伴,在「實踐當責」的路上,尋找各自的本意,智慧、勇氣與愛心。身處每週設定的課程大綱進度的我們,每週忙於報告各自行動的進度,對於老師背後的安排,隱約感受某種邏輯,卻又道不明、說不清。直到聽到老師分享她所設定的五大策略與成果,這才有種恍然大悟之感:

策略與成果1:[價值溝通] 開設官網專區,成果累積與資訊揭露,啟動跨領域實踐課程
策略與成果2:[關係識別] 學習專題的利害關係人識別,產出集食送愛生態系圖
策略與成果3:[交流合作] 與食物銀行深入互動一演講與志工服務體驗來同理觀察
策略與成果4:[經濟促進] 三組學生團隊募集之公益成果獎總送愛金額再創佳績
策略與成果5:[素養發展] 深化永續時習五大素養,喚起實踐當責意識與反思

這讓我回想起開始行動之前,涂老師邀請新生活社會福利發展促進會創辦人羅素如在課程第六週入課分享,以及第七週春假期間志工體驗服務的經驗,讓我真正看到公益的挑戰以及各位默默支持的無名英雄。創辦人羅素如在課堂上告訴了我們她加入公益的初心,以及她奮不顧身,放棄退休金,只因為有人需要,她便不計後果地跳入幫忙,一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胸懷,打破我原本對公益抱持疑惑與不信任的態度。

下一週,班上同學與老師加入新生活金山路線的愛心便當送餐服務,我們看著司機大哥與送餐職工們不畏風雨的堅持,光是當天就車行80公里,造訪19個停留點,經歷21戶案家,準備了36個便當,一個看似簡單的任務,卻需花費超過三個小時才得以完成。這次的交流合作是我們重要的起手式,因為生態系圖中食物銀行、受助者的模糊樣貌得以立體起來,支持了學生小組設計行動方案的論述起點。

滬青三隊的公益故事:從名稱開始的創意與行動

於是,再次看著簡報上我們淡江的隊伍「暴發滬」、「FOOD抵家」、「益趣行動」,他們為「集食送愛」所做的種種努力與募得的成果,心中除了佩服,更多的是感動。這些團隊的名稱,本身就充滿了巧思與故事性,「暴發滬」的「滬」字,巧妙地融入了淡水的情感連結;「FOOD抵家」則直白地傳達了食物送暖的意象,而益趣行動則有如孔子論語中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從課堂中學, 行使公益中習,並從獲得的體會中感到樂趣與喜悅。這些年輕的生命,用他們的創意與汗水,為社會寫下一頁頁溫馨的篇章,展現了為了一個良善目標而共同奮鬥的熱情。

當詩意遇上實踐:集食送愛與實踐當責的詞語力量

身為一個熱愛文字的人,我深信要能在這冰冷的世界裡鼓勵人做任何事,除了感動的力量外,我們對現實的不得不然只有無力的感嘆。而也因此不自覺地被中文那種含蓄而雋永的表達方式所吸引。像是「集食送愛」,短短四字,便勾勒出行動的核心與溫情;滬青學的「實踐當責」,則賦予了責任一種主動的、可以承擔的重量。這些詞彙,有時比長篇大論更能觸動心弦,它們本身就像一首首凝鍊的短詩,充滿了意象與力量。

滬青學的「實踐當責」與交流合作

永續的深意:從課堂到行動的轉譯與啟發

這次的交流會與「挺好Campus」的整個歷程,讓我對「永續」二字有了更深的體會。它不僅是環境的議題,更關乎人心的溫度、社會的關懷如何持續下去。對我而言,這不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扇窗,讓我窺見了大學教育的另一種可能,知識不再是書齋裡的孤芳自賞,而是可以化為改變社會的涓涓細流。

也讓我想到,大家之所以今天會齊聚一堂,一起為這世界找尋那回家的路,一定也是因為當初某年某月的某些感動,或許,未來我的小說裡,也會悄悄融入這些關於行動、關於溫暖、關於一群人如何為了一個良善的目標而努力的「真實故事」。而這一切,都還在「然後呢?」的未完待續之中,等待我們繼續用行動去書寫,等待著那柳暗花明的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