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青學文化行動II:建構「社會參與大使」培力系統
撰文者:企業管理學系 涂敏芬教授
對應到SDGs Target:12.8, 17.16
延續刊載於《2023淡江大學社會責任年報》之「滬青學文化行動—引路人培力系統」一文,2024年同樣奠基「滬青學」的願景與理念,持續關注大學青年參與社會和投入實踐的行動,以「社會參與大使培力系統」為行動方案,提出「113(1)服務科學與管理」課程最終目的(Objective):
秉持社會實踐Day 1精神(以人為本創造長期價值),為大學青年設計一門跨領域共學課程,修課學生以「社會參與大使」加入2024淡水生活節,為文化參訪活動模組的導覽工作者(引路人)進行成效評估與價值溝通,透過服務科學與管理的學習,建構永續時習素養,成為懷具同理與當責思維的服務管理師。
具體目標1:賦能修課學生具備初階服務管理師的專業知能
具體目標2:提供導覽工作者(引路人)每場有1篇融入效益評估的網誌文章進行價值溝通
具體目標3:協力好生活團隊在淡水生活節中開發出利害關係人價值問卷調查與工作系統
以上三個具體目標實施於113(1)的企管系選修課「服務科學與管理」之中,並研擬五大學教策略,來引導修課學生以「社會參與大使」的學習角色進行在地連結。

策略與成果一:透過融入社會實踐當責系統,來設計課程大綱
滬青學行動主理人涂敏芬老師在任職於USR校務端行政期間(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韌性治理規劃組,2022/8/1~2024/7/31),規劃校級的效益評估機制—社會實踐當責系統(Social Practice Accountability System, SPAS),內含六大工作模組:願景規劃、目標管理、績效設計、實踐行動、效益評估、價值溝通,這六大工作模組即是源起於由課程發動的社會實踐學教經驗,詳細源由收錄在她主編的《成效評估:大學永續的必修課》一書之中,由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發行。因此,又將校級的效益評估機制落實回到課程之中進行學教設計,持續投入人才培育的工作之中。

策略與成果二:透過老師書寫的網誌文章為範例,來設定學習成果
課程開始之前的暑假,涂敏芬老師藉著為台灣服務科學學會北區聯盟舉辦一場教師社群研習,以「永續的實踐,實踐的永續:2024永續融入課程設計工作坊」形式舉辦二日活動(2024年8月5日與6日),共計北中南16位教師參與,並連結了「挺好Talk」與「CSRone永續智庫」兩個合作夥伴。這二日活動以「永續聽學、永續建學、永續互學」三個面向架構學習維度,並於活動之後進行利害關係人價值評估調查。當時,就以書寫一篇具標竿性的網誌文章為目標,需要具備「完整規格」,並上架到淡水好生活官網,而此也作為課堂上引導學生設定學習成果的參考標的。
策略與成果三:透過配對文化參訪活動為服務學習專題,來參與在地連結
服務科學與管理的課程學習,需要透過實作來深化服務設計工具的學習,也以此呼應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對於「人才培育」與「在地連結」的宗旨。這學期在校方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程的支持下,協力淡水女路進行影響力評估的產學合作實踐方案。另外,也邀請淡水女路進入「2024淡水生活節:淡味鄰嶙粼」的文化參訪活動模組,在11月17日至11月25日期間好生活團隊共策劃與執行7場文化參訪活動,外加1場淡水女路講座活動。而學生的專題任務即是以「社會參與大使」的工作角色進入服務現場,在活動結束前邀請參加者填答問卷。資料蒐集後進行成效評估分析,產出一篇報導文本,以署名方式刊載在好生活官網上。
策略與成果四:透過導入《覓情記》作為田野調查指引,來建立對活動與地方的認知
認識淡水的方式有百百種,先前涂敏芬老師帶領學生團隊開發出來的議題式實境遊戲《覓情記》,從2019年起根據利害關係人的多元群己而有不同的推廣方式。在本課程之中,由涂敏芬老師帶領修課學生體驗覓情記,滿足了多個目標:第一、用覓情記認識淡水場域;第二、用這場體驗活動為基準,理解一場走讀活動的服務元素與價值元素;第三、用這場活動的經驗重新評估「公版問卷」轉化為「價值問卷」的修改方向。最後,回到課堂上,使用服務設計工具—顧客體驗旅程,引導學生辨識一場活動在「辦完、辦好、有意義」的不同層次。也期待以此經驗為基礎,透過學習遷移,去規劃服務現場的大小事。
策略與成果五:透過書寫融入價值評估的網誌文章,來落實社會實踐行動中的當責學習
走到社會實踐當責系統的最後一個工作模組—價值溝通。價值溝通行動的本質是分享與對話,也是本學期學生們的學習成果—網誌文章,這個載體是由兩種方法進化而來:第一種型態是蒐集外來的多元資訊,梳理重點,將原先易逝的服務無形性透過文字加以紀錄。第二種型態則藉由紀錄,搭配服務活動的價值評估的調查與分析,在呈現結果的同時挖掘內在成長的潛力,進而培養自身的後設認知。全班修課同學33位含課程助教1位,共完成8篇網誌文章,以署名方式上架至官網,在品質度上對標老師所撰寫的範例文章,在敘事力上採用顧客體驗旅程內含文化參訪服務內容的邏輯加以論述,文末佐以呈現服務活動效益、心得結語。
效益評估:2024淡水生活節文化參訪活動的整體服務價值
課程支援7條文化參訪路線的8個場次,這些場次由6隊引路人帶領,調查對象為文化參訪活動的參與者(包括願付顧客),總參加人數為176人次,填卷回覆數為124筆,整體填卷率為70.4%。其中,女性參與者佔比77.4%為多,主要包括兩個族群:一是50歲以上的樂齡長者,二是18-24歲之間的當地就學者,其中高達54%是跟朋友/家人/夥伴相約而來。
整體而言,參與者們自評參與該場活動達顯著的投入程度(2.79/3),也體驗到活動流程的進行是順暢的(2.73/3)。因此,針對文化參訪活動所帶來服務內容的評價,包括:感受引路人所熱愛的使命(2.81/3)、知悉引路人所設定的目標(2.73/3)、認知引路人規劃的要點(2.70/3)、學習到引路人分享的知識(2.77/3)、吸收到引路人帶來的價值(2.77/3)、認同引路人所傳遞的意義(2.81/3),所認知到的價值強度均達顯著水準以上,並逼近非常顯著的水準。
另外,我們也向參與者提問好生活團隊提供的服務相對其他同業較好或難以取代的比例,這是以「價值優勢比」的面向來觀察參與者的感受,分析結果得出參與活動後,讓他們對淡水的感受變得更美好(74.8%)、也增加了對淡水的認同感(74.6%),也因此提升了進一步探訪淡水多元面向的念頭(75.4%),大家也共同認為淡水有這群引路人是很美好的事(82.4%),因此大力肯定整體文化參訪活動的價值強度優勢比高達80.7%。


行動副本:Sellfix打造循環經濟新創服務原型
2024淡水生活節的活動模組中,除了文化參訪之外,還舉辦了講座、職人工作坊、1+1選物體驗、市集活動等。其中,市集活動廣邀各方跨域團隊成為攤主,本質上是一個相互對話的平台。因此,在滬青學子計畫中,輔導Sellfix團隊加入市集活動。Sellfix是一支全新的初創團隊,成員來自理工、電資及商學院,具備豐富的跨領域知識背景,充分結合科技與管理的專長。團隊專注於生成式AI和多模態模型(涵蓋影像、聲音、文字等辨識技術)的應用,並將其創新融入二手商品的評估與再利用,致力於實現減少碳排放、保護環境及推動永續發展的目標。
在參與創業競賽的過程中,Sellfix有幸結識了理念契合的好生活團隊,自2024年5月起就開始與涂敏芬老師互動。以參加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25U-Start創新創業計畫為目標的方向下,雙方經討論後決定透過「河岸二手義賣X免廢市集」合作進行服務平台的原型測試,並以二手商品以物易物的方式設計市集攤位活動,將團隊的技術與成果實際應用於社會。同時,透過現場問卷調查,深入了解市場對於二手交易平台的運作模式、技術應用及需求的接受程度。在2024淡水生活節中累積的寶貴成果,將成為 Sellfix 未來參加各類創業競賽及平台正式上線運營的關鍵參考,為團隊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結語
整體而言,滬青學文化行動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方案,支持大學青年跨域學習、參與社會、開展行動。延續2023年的「引路人」培力計畫,2024年的「社會參與大使」培力計畫側重於參與社會之外,並能協力服務活動價值鏈的後端,亦即成效評估與價值溝通的工作模組。透過服務活動的敘事梳理,除了說明作為之外,還能呈現績效,作為面向不特定閱聽大眾的機會與未來。
而我們也調查修課學生本身的素養發展,五大永續時習素養均有提升,專業學習力提升34.1%、流程設計力提升51.3%、溝通協作力提升31.3%、參與實踐力提升42.2%、同理反思力提升26.5%。其中,流程設計力的提升程度最高,回過頭探究對於初踏社會實踐行動的學生而言,完整經歷從零到一的歷程,懷具深刻的做中學成長。

展望下一年度的課程規劃與執行,目標方向是一致的,但需要操作細節的優化。學生也在期末回饋中反應,針對利害關係人進行成效評估的概念是抽象的。教師對此反思,成效評估的理性評估還需要感性的故事傳達,如何能在參與過後引導學生們的反思同理,還需要更多的設計。換言之,敘事是一種連結,以此打造永續對話的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