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滬青學

滬青學參訪|玩出新特色!在地創生行銷民雄文化

出訪計畫|淡水好生活:山海河賦創設計行動
參訪計畫|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
參訪日期|2024年6月3日(一),早上9:00-12:00
撰文:廖冠皓,淡江大學資傳系三年級
修稿:涂敏芬,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老師
日期:2024/6/11

**********************************************

  淡水好生活團隊與淡江大學榮譽學程「永續設計與創新」課程學生,由計畫主持人黃瑞茂老師與協同主持人暨授課教師涂敏芬帶領大家前往中正大學《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團隊目前的街區據點「打貓街坊文化協會」,參訪的同時思考如何以在地人的角度去發想計畫,並且如何與鄉民合作、相處、交換想法、在被拒絕後如何轉換方式再次嘗試合作。每一個過程都是一個挑戰,如何持續、永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要如何以這樣的心態為自己的鄉土行動,是這次參訪需要學習的課題,願我們都能如管老師所說的「不要害怕參與公共事務」,對鄉土感受、思考、接觸。

▲打貓街坊文化學會(攝影、提供/涂敏芬)

  在活動上半場由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管中祥教授,來分享「民雄學學民雄」的課程,並且說明了在做民雄學的這份計畫當中,如何以同理過程來與民雄的在地夥伴們產生共鳴點,並且把民雄的在地文化與人文特色推廣出去,是一段「以鄉民為師,向鄉民學習」的歷程。不僅在分享會上講述如何重構大學路?定義民雄與在地文化間的共鳴性。

  除此之外管中祥老師以熱情口吻娓娓道來他眼中的「大學路」,在他的理解中,大學老師不是在為社區做什麼,這樣好像還是一種上對下的概念,而是我們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如何能用「串」的精神與行動來凝聚社區的共識,進而共同行動。如民雄既有的茶文化,透過茶文化與竹藝文化,讓大家更能夠深入當地居民的生活,了解他們與建立連結。

▲管中祥教授講解重構大學路
(攝影、提供/涂敏芬)
▲相關藝文文宣品
(攝影、提供/彭麗禎)

  管教授提到:「沒有人有義務陪你寫作業」近幾年不論是學校還是政府相關企畫都強調回到在地、走入市井,但對學生來說就是一份作業、結束就結束了,無法有深刻地了解在地的人文文化,甚至是在做田野調查的同時,又打擾到當地鄉民,故管教授說要以實地深入了解,透過與鄉民互動聊天的過程中,逐漸了解民雄的相關特色,藉由彼此的交流過程中,以交朋友的出發點出發,同時間培養與民雄的在地情與在地事,能與這片土地產生情感。

  中正大學為原種植芒果樹為主,在殖民記憶與集體回憶的建構下,成為了一個民雄兩個世界的世界觀,並且民雄為建立在都市邊緣與多元組成的建構之下,使民雄開始偉大,成為鄉民眼中的不一樣的民雄,也是有故事的民雄。從大學與社區之間,建立世界觀並且相互認識下,用交朋友的心態進入到田野當中。

▲參與同學合照(攝影、提供/涂敏芬)

  在重構大學路的過程當中,打貓街坊文化協會展現了其卓越的組織能力和創新精神。他們不僅舉辦了多場社區工作坊和維修工作坊,讓居民參與其中,學習到如何維護和修復老舊建築及公共設施,還邀請了當地的長輩來分享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促進了代際間的交流和理解。與此同時,打貓街坊文化協會也積極參與草草戲劇節,通過戲劇表演的形式,生動地再現了當地的歷史和文化,使更多人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

▲實地走訪民雄的街區文化(攝影、提供/涂敏芬)

  除此之外,打貓街坊文化協會還注重對年輕一代的培養。他們組織了一系列在地調查與導覽培力的活動,讓同學們親身參與其中,學習如何進行地方文史的調查與記錄。這些活動不僅提高了同學們的實踐能力,還推導出了一套系統性的流程,從認識地方文史開始,到解構地方問題,最終提出解決方案。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不僅讓同學們對自己的家鄉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下半場當我們實際走入「打貓街時光地圖」,親身體驗當地獨特的文化時,這些努力的成果更加具體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我們發現,當地食用的青蛙與北部地區的品種不盡相同,這些差異反映了地方獨特的飲食文化。此外,我們還品嚐到了只有在這裡才能吃到的椪皮麵和撈仔麵,這些美食背後都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故事。

▲民雄特有椪皮麵和撈仔麵(攝影、提供/陳冠廷)

  此外,我們還參觀了主神一年只會出現三天的大士爺廟,這座廟宇的獨特儀式和習俗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當地文化的認識。透過這些活動,我們不僅對打貓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感受到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和傳承著這些寶貴的文化資產。

  打貓街坊文化協會的這些努力,不僅是對大學路重構的一部分,更是在重塑和強化當地社區文化認同的一種嘗試。通過這些活動,居民和參與者們都得以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自己的家鄉,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共同努力,解決了許多實際的問題,使得整個社區更加和諧和有活力。

▲大家拿著打貓時光地圖,探索民雄(攝影、提供/涂敏芬)

  總結而言,打貓文化協會在重構大學路的過程中,不僅成功地促進了地方文化的保存和傳承,還加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他們通過多樣的活動和深入的調查研究,不僅讓人們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家鄉,也激發了大家對地方文化的熱愛和自豪感。這些努力不僅為社區帶來了實質性的改變,也為其他地方的文化保護和社區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未來,我們期待打貓文化協會繼續發揮其影響力,帶領更多的人一起守護和弘揚這片土地上的獨特文化。

▲參訪成員大合照,前排由左至右,淡江大學-涂敏芬副教授、淡江大學-黃瑞茂教授、七星藥局-吳至鎧藥師、中正大學-管中祥教授、打貓街坊文化協會-呂慈芸執行長(攝影/曾盈雨)

——————

涂敏芬

我們在2024年6月3日早上來到嘉義民雄,拜訪打貓街坊文化協會,曾經的「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計畫。圍繞著中正大學門口前面的那條大學路為主體場域,副標題則像是提醒你我關於「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的理念與精神,我們需要對我們的土地有所認識,才有可能啟動認同,認同之後才能成為夥伴而一起共同行動。管中祥老師以熱情口吻娓娓道來他眼中的「大學路」,在他的理解中,大學老師不是在為社區做什麼,這樣好像還是一種上對下的概念,而是我們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如何能用「串」的精神與行動來凝聚社區的共識,進而共同行動。

——————

陳冠廷

重構大學路,於周遭街坊與鄉民溝通,不僅限於持續推動大學社會責任,更是成立協會將計畫目標於鄉里落地。平時從事實地訪查、走讀培力、烈風講堂等多元行動,從管中祥教授及協會執行長的社會實踐歷程中我看到了有志青(壯)年發自內心對臺灣社會的真摯關心、愛護與溫暖。

——————

朱庭儀

USR計畫是大學與社區的連結,透過大學的課程及專案為社區服務,實現社會責任。中正大學的管教授從過往的經驗中分享道,學生在參與計畫中最重要的是要將自己視為在地人以交朋友的心態去拜訪鄉民,向鄉民學習,讓鄉民感受到用心及熱情,才能夠真正將鄉民的故事流傳下來。 重構大學路不單單是中正大學校園中的課程、作業,而是真正與鄉民們交流,ㄧ同為社區付出。除了管教授的理念及實務分享,也有跟著打貓時光地圖四處走訪,看到民雄特有的大士爺,每年都吸引到大批人前來。

——————

彭麗禎

「沒有人有義務陪你寫作業」管中祥老師說。近幾年不論是學校還是政府相關企畫都強調回到在地、走入市井,對學生來說就是一份作業、結束就結束了,但對於鄉民來說,卻可能是年復一年的打擾,而且最終的結果他們可能甚至不知道。社會責任的意義在於為在地服務,讓行動可持續、可重複,對在地帶來好的持續性的影響,才是落實了社會責任。當它不只是作業、不只是計畫,如何長遠思考?

另外對於有興趣走入當地的朋友,管中祥老師提出的建議是「感受」去同理、具體的描繪自己在當下對於在地體驗的感受,「思考」感受背後的意義是什麼、是什麼原因形成這樣的感覺,「接觸」帶著自己的體會和反思、真實去接觸利害關係人或該場域,以此練習打開發現問題的眼睛。

——————

程鈺芳

今日管老師說了三句話令我印象很深刻,分別是「之前呢?民雄開始偉大,之後呢?」、「你的專業或許是我視角的盲點」、「沒有人有義務陪你寫作業」。「以鄉民為師,向鄉民學習」,如何以在地人的角度去發想計畫、思考,並且如何與鄉民合作、相處、交換想法、在被拒絕後如何轉換方式再次嘗試合作,每一個過程都是一個挑戰,如何持續、永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要如何以這樣的心態為自己的鄉土行動,是我們需要學習的課題,願我們都能如管老師所說的「不要害怕參與公共事務」,對鄉土感受、思考、接觸。

後續實際走入「打貓街時光地圖」,實際去感受當地獨特的文化,也令我印象很深刻,原來當地食用的青蛙與北部不相同、有椪皮麵和撈仔麵、有主神一年只會出現三天的大士爺廟等,感受、吸收到了許多的新知識,謝謝老師們的教導與分享!

——————

李品儀

在中正大學的打貓街坊文化協會參訪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管老師提到的:「沒有人有義務陪你寫作業」。這句話讓我聽完分享之後,知曉應該要站在被訪問者或者是合作對象的角度去思考,也能理解到平常在計畫一個專案或者是合作案的時候,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再來,我們被邀請一起拿著打貓時光地圖,跟著導覽員的腳步,實際踏入場域去走訪,沿途經過民雄市場以及大士爺廟等…尤其是大士爺廟外面有一根梁柱,據說因為以前的大地震,讓原本朝向內側的字露了出來,實在是則趣聞,而民雄市場內的攤販也是各具特色,有賣食用青蛙的攤位,也有賣椪皮麵和撈仔麵的麵攤,導覽員也特別提到,原本的一樂酒家的舊址,正是我們剛剛聽分享時所在地的二樓,原本預計若有時間還可以去參觀,可惜最後未能如願。透過實際走訪的導覽過程,我們更能感同身受過去的人們所經歷過的時光,也會激發我們對於這些建築物以及背後故事的探索慾,而鄉民們藉由找出鄉土對於自身所產生的意義,然後再去推廣給更多人知道,也讓文化的傳承變得更具價值!

——————

周凱儒

本次來到中正大學的打貓街坊文化協會參訪,從他們對自身計畫的講解,我能感受到管老師對於探索地方文化的熱情,利用自身的專業,去協助推廣、傳承或是保留地方知識與文化。從大學的角度來看大學社會責任,我會想到兩個層面,第一是如何推導或實踐出一套認識地方文史、解構地方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流程。第二是管理層面的計畫經費來源與計畫管理機制。而在今天的演講中,我從管老師的簡報中理解到了鉅細靡遺的計畫構面,其中的關係,待老師講解後我也了解的建構文史資料庫的重要性與其中難處。我更訝異的是打貓街坊文化協會能在沒有USR計畫經費的協助下依舊將計畫辦理的如此透徹,透過管老師與助理分享他們的辛酸血淚與個人經歷,我也理解到他們是真正喜歡與嘉義、民雄去產生深入的交流,並從中尋找意義。

——————

吳蘊芯

本次來到民雄的打貓街坊文化協會,了解中正大學USR計畫與民雄街區的連結,在這次的活動中,管老師熱情解說USR計畫的進行方式以及如何融入民雄地區的特色,本次解說中我最印象深刻的部分是管老師有帶著學生做出了「竹藝」的成果報告書,我自己也參加了淡江很多USR計畫的相關課程,但每次的成果其實都沒有這樣被出版,我認為有這樣的出版品除了增加了學生的成就感,也讓學生在未來的履歷中有更多的內容,我覺得這樣的價值溝通是非常難得的,而且內容也非常的豐富多彩,我在未來也希望可以有這樣的機會為自己的作品也做出這樣的成果。

在參訪活動的尾聲還有走讀導覽帶我們認識民雄街區與其特色大四爺信仰,走讀活動是由打貓街坊文化協會會召集民雄在地居民,並透過培訓的方式幫助居民成為在地導覽員,可以為外地來的遊客進行解說,透過這次的走讀活動,我了解了民雄特殊飲食「青蛙」以及在地特色醬料。此外,我們也到廟宇進行參觀,了解了廟宇的文化歷史與合併過程,更知道了大四爺在民雄的特殊性以及其祭祀活動對於台灣人民的重要性,因我在學校也接觸淡水街區文化與淡水清水巖祖師廟的歷史,所以此次走讀活動對於我來說真的收穫豐富。這次整體的活動讓我了解到USR計畫進行的困難處與需要注意的部分,同時也感受到管老師對民雄這片區域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