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滬青學

為永續教育一起行動:服科學會攜手好生活舉辦「永續的實踐,實踐的永續:2024永續融入課程設計工作坊」

撰文:涂敏芬/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淡水好生活計畫協同主持人、台灣服務科學學會北區聯盟召集人
日期:2024/08/15


永續發展的趨勢已不再是應然,而是眾所矚目的必然,各界對於永續人才的需求若渴帶出了高等教育的緊急任務,大學老師透過課程進行人才培力,縮短學用落差,是關鍵的策略行動。為此,台灣服務科學學會不落人後,北區聯盟落實「永續的實踐,實踐的永續」的價值觀,由召集人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涂敏芬教授籌辦一場師培活動「永續融入課程設計工作坊」,於2024年5月中開始邀請有志之師加入,一起探討規劃永續融入課程設計時所遭遇的真實問題,一起學習教學策略工具、有意識地調整教學現場體質,追求有意義的教學發展。

圖1:大合照

工作坊於2024年8月5日與6日舉辦,二日在松菸創作者工廠共創空間互動,共計16位大學老師、分布於13間北中南的大專校院,一起全心參與。此外,協力夥伴包括:淡江大學USR計畫《淡水好生活》(邀請4位學生擔任服務需求者的角色)、輔仁大學服務設計研究中心、挺好Talk、CSRone永續智庫等,加入共學、共樂與共創。

永續融入課程設計工作坊設定了五大學習目標:

一、聆聽永續融入課程設計的參考課程經驗(順位2)*

二、蒐集永續發展相關知識與個案,可作為未來上課素材(順位4)

三、積極運用五感參訪基隆和平島場域(順位5)

四、學習可帶回自身課程可操作的課堂互動方法工具(順位3)

五、學習服務設計方法優化永續融入課程設計(順位1)

*備註:經由價值調查前測,19位參與者進行學習目標的優先順位排序。

暖場與相見歡

首先,暖場活動在「我有你沒有」的相見歡中開始,參與教師依序分享自己曾做過的教學事,這才知,教師如此熱血,「我曾經開設磨課師課程」、「我曾帶領200人擔任運動志工」、「我曾在過去一年中每個月幫學生慶生」、「我曾帶學生去種田」等等。學生王琍褕為此提出自己對老師們的觀察並指出:「這個遊戲的秘密就是『勇於嘗試、跨域挑戰』,拆解老師們這些曾做過的事,或多或少都有為某些利害關係人帶來改變」。以此,永續發展教育的積極目標就是敦促自己的教學現場需要「From Knowledge to Action」,於是「永續融入課程設計」作為本次工作坊主軸,在活動中以「永續聽學、永續見學、永續互學」三個面向架構學習維度,展開任務式學習法。

永續聽學:永續教育課程經驗分享

於是,工作坊中第一個段落的安排,邀請長年耕耘於台灣服務科學社群的四位教師進行永續教育課程經驗分享。首先,是來自高科大資管系周棟祥教授,在既有課程「管理學」與「資訊管理導論」中融入CSR與ESG的元素,例如在資管導論課程中的「Ch5 Infrastructure: Sustainable Technologies」主題中對應到的解決方案是開發自動澆水系統,則可另以SDG 6清潔飲水與GRI 302能源來詮釋。這樣的做法,能讓基礎課程的主題規劃更有條理。

其次,是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朱彩馨教授,以「電子商務」為例,從2007年開課至今已有18年,歷經四個階段的轉變,2021年起的近期主軸是從社會關懷出發,以NPOchannel公益募款/集食送愛計畫進行「挺好Campus社群商務競賽」,帶領學生經營社群媒體與商品銷售,協助NPO的產品銷售或關懷計畫,來喚起大家對於「DEI」(Diversity/多元、Equity/平等與Inclusion/包容)的意識。

再者,是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涂敏芬教授,分享在大四必修課「策略管理」中建構永續報告書識讀教學模組的歷程,並以「成為永續管理師」為職涯想像來啟發學生對於永續的共感。教學設計上以「學教治理3.0」來比擬「公司治理3.0」的環境,學生小組除了學習GRI框架識讀企業永續報告書之外,也應用GRI框架來編製屬於自己小組的永續學習報告書。最後,分享設計頒發「永續時習證書」作為儀式性勉勵,倡議對永續保有樂學精神。

最後,上場的是中興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鄭菲菲教授,分享於109年執行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USR學門的課程「服務科學」,並獲得績優計畫肯定。這是一門以設計思考為核心的課程,以台中科學博物館為實踐場域,並以雙鑽石模型來安排授課模式。而後,成果延伸申請並通過執行文化部111年度博物館事業推展補助提案計畫,最後以學習成果調查為方向改寫教研論文而獲期刊接受發表。

四門課程作為永續融入課程設計的示範案例,以不同的角度切入ESG,參與工作坊研習的熱血教師們也更有信心,能透過教學設計讓多元背景的學生,能以不同實作方式認識、接觸與投入永續行動。換言之,雖然課程不見得冠上「永續」作為課名,但實際上也是永續發展教育的範疇,例如:管理學、電子商務、策略管理、服務科學等。台南大學曾繁絹老師對此小結說道:「透過課程結合永續設計,是一種學習的過程,經歷挖掘、轉譯、詮釋,看見社會的需要,並且創造價值和影響力。」

永續見學:目的地旅行—基隆和平島

看得見的永續,是見學的設計,我們的目的地是距離台北不到1小時車程的基隆和平島地質公園(亞洲第一 ISO 20121永續活動管理系統之國家級景點、綠色旅行標章GTS二星級認證)。這場見學起於故事導演張幼霖的設計,身為旅遊會話資本的推手,以一種故事共感的譜曲,緩緩敘說「挺好Talk, Say基隆」的意義。破題就是兩個提問:「城市,如何吸引旅人?」、「旅人,如何選擇目的地?」勾出大家的好奇之後,有力道出:「旅行的目的是體驗生活與文化」,於是我們走進故事,走進基隆。從故事脈絡的發展,感受基隆的美好從港、市、山、城間再次迸發。

接續分享的是和平島公園島主黃偉傑,以「一座島,與永續的距離」破題,不藏私道出集結創生力,運轉地方能量樞紐的核心。這段歷程有契機、著手、挑戰與克服的高低起伏,身為基隆孩子返鄉投入地方創生的經驗也歸納出關鍵心法。當然,在不能說的故事中,也讓人佩服島主的勇氣,「三秒思考,兩秒決定」,成就了四季精彩的國際永續旅遊島。

圖6:和平島的蛻變歷程分享

而後抓緊有限的時間,走踏和平島的地域實景仍是心之所嚮,雖然艷陽高照,每個學員都是汗流浹背,但是見證了島主與他的團隊對這塊土地的用心,在2018-2023年間持續依島旅需求變化,提供結合教育、遊憩與保育的規劃,創造出20多項永續體驗。大家心中都許下了再訪的願望,也呼應了故事導演所說的「設計介入,為旅人帶來依戀」。

圖7:實踐體驗-和平島地質公園

生態晚宴,張正忠廚師帶來「祈福、海派、有餘、創意及浪漫」的特色料理,再次憶起基隆的多元人文地景,也為今日的疲憊注入了能量。「涮嘴及微醺」的點心,伴隨著聆聽道長李戊己的深夜故事,一窺傳承百年的文化脈絡。

第一日將近12小時的活動,「學習札記三二一」的作業,讓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回憶。這是涂敏芬老師的反思帶領小絕招,上課時若有特殊事件,例如:邀請業師入課或是校外參訪等,在當週課程之後,要求學生寫下「三件你從今日課程中學到的事」(記得住)、「二個你覺得可以應用於你的生活或學業上的做法」(懂得用)與「一句話總結感想」(帶得走)。而這個形式在工作坊中安排,主要是想老師們同理學生,也因此為整天的啟發與感動留下寶貴的觀察。例如:針對生態晚宴中所品嚐的「祈福|文化傳承。開運八卦冷麵」這道菜品,元智大學翁華鴻老師寫道自己的聯想:「如同太極,學生收穫和老師付出就像陰與陽,就是教室裡面的『道』」。

永續互學:永續融入課程設計

永續互學是第二天的重頭戲,由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顧宜錚教授擔任總教練的角色,帶領老師們展開永續融入課程設計的操作。服務設計的雙鑽石模型在後面有條理地梳理紛亂思緒,在當前各界紛紛投入永續之際,身為老師憂心的不是資料不足,反而是因資料過多產生如何篩選具品質的資訊,因此工作坊邀請到CSRone永續智庫擔任協力夥伴。

CSRone永續智庫先以「ESG學堂」與大家結緣,在工作坊開始前精選三套線上課程,提供參與老師們試閱,在工作坊規劃階段也頻繁地交換永續教育人才培育的想法。頤德國際創辦人嚴德芬創辦人兼總經理也親自來到工作坊中,分享CSRone永續智庫如何傳遞永續知識以及如何將永續知識應用於課程中。聆聽深耕永續領域的十年歷程,逐漸描繪出接收永續資訊的精準受眾,包括:各產業永續意見領袖、永續專業從業人員、ESG領域新鮮人、顧問與研究單位等。

訂閱電子報是最輕鬆的入門方式,聆聽分享這才發現每則專題文章或是每門線上課程,都有它發展的階段。首先從問題意識開始研究與設定「主題」,而後依序進入「發想」的蒐集階段來識別客戶問題與市場迷思、「資料彙整」的脈絡整理來梳理事件先後順序以及組織與人物之間的關聯性、「聚焦」的論述整理來綜整各方觀點與核心論述,最後提出「解方」說明解決方案及應用。在內功心法上,以「架構先行,把握步驟、流程、關係」作為課程設計的訣竅,並相互鼓勵促發永續態度跟正向思考,嚴總歸結說到:「永續的真與善是必然,而美可以讓永續的感動親近並融入在我們的生活」。

接力棒傳到總教練手上,帶領我們設定共創目標:「ESGxCSRonex專業課程」像是三個齒輪,齒輪相互扣合來傳遞永續教育運動。第一、各組決定一門課程來融入ESG單元,四組分別擇定預計開設在通識課程的「活動策展與永續管理」、校共通「商用英文」、管理背景大一的「企業概論」、碩士班的「行銷管理」。第二、每組都安排有一位學生讓老師們訪談(學生是課程的使用者),來定義學生修課需求,這樣的安排源自於我們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價值觀。第三、各組進行ESG資源盤點,包括工作坊中示範的課程範例、田野場域參訪、線上影音圖文教材等。第四、依據課程專業、ESG對應單元、教材資源來研擬課程大綱。第五、針對課程大綱中的「一週」課程進行教學活動設計。

圖10:工作坊操作解說

最後,來到精彩的實作成果發表。各組將一張張豐富的教案發想過程貼上窗,並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表達,讓永續入課不再只是抽象難懂的概念,而是以人為本的角度,有溫度的探討。期待將來,永續的概念真實發生在此次參與的各方教師課堂中,儘管充滿挑戰,但相信在邁出第一步後,我們都朝理想更靠近些,想像因此得以具體與落實。

圖12:結束收穫滿滿的一天
利害關係人價值評估調查

這次工作坊設計的目的,是仿真式地模擬真實課堂進行的操作,也承續2023年北區聯盟舉辦的「永續的實踐,實踐的永續:影響力帳戶開設工作坊」的學習,這次工作坊也以影響力思維規劃「利害關係人價值評估調查」的前測與後測,進行如同課程期末都需要進行的教學評鑑(亦即一種利害關係人議合的安排)。

參與教師對這場工作坊所帶來的整體價值強度給予最高的肯定(2.78/3),同時在品牌價值方面也提升了對於台灣服務科學學會的好感度(2.72/3),接續則是感恩此工作坊帶來的教學價值啟發了各方教師的教學現場(2.61/3)。其餘,關於知能價值(2.56/3)、感性價值(2.50/3)、場域價值(2.44/3)、人際價值(2.44/3)等各方面,也都有顯著的價值強度。

大學教師投入永續教育之際,本身也是積極的學習者,秉持「學而時習之」的樂學精神,針對永續時習五大素養進行調查。本次工作坊中,前三大有感的成長依序是「流程設計力」(從5.7分提升到7.9分,提升38.8%效益)、「溝通協作力」(從5.8分提升到8.0分,提升36.9%效益)、「參與實踐力」(從6.2分提升到8.1分,提升30.8%),而「專業學習力」與「同理反思力」也有提升,最重要的是大學老師們更有自信心,這種共感的美好,強化了教師社群的意義,一個人走得快,而一群人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