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人的三空泉-水質檢測行動方案
活動/計畫名稱|里山里海初步對焦
活動時間|2024年12月16日(一)
活動講師/指導老師|林逸農/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撰文|林坤地/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修校|林逸農/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撰文日期|2024年1月6日(一)
緣起
可以追溯到我高中時期,那時我就讀於馬祖高中。馬祖擁有獨特而多樣的地形,高中老師曾帶領我們實地參訪這些特殊地貌,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參與生態走讀活動。透過這次經驗,我初步感受到自然環境的魅力與學習的重要性。然而,進入大學後,由於課程與活動安排,我一度中斷了對走讀的參與,直到修習林逸農老師的「課程發展與評鑑」課程,再次喚醒了我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在這門課程中,我有機會參與到里山里海的走讀活動,深入海邊與山區,了解自然生態與地方文化的融合,並體會到里山里海精神所強調的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和諧關係。透過這些走讀經驗,我不僅加深了對自然環境的認識,也學會了如何將場域學習與課程設計相結合,將里山里海的永續精神融入教育實踐。這段旅程不僅是一次環境探索,更是一種內心的成長與啟發。
淡水三空泉與洗衫堀
淡水三空泉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是一處兼具自然與文化價值的歷史景點,其名稱源於三處天然湧泉。該地區自清代開發以來,逐漸形成聚落,並在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成為「三空泉庄」,當地人以台語稱之為「三港泉」。其中,洗衫堀為當地特色文化景觀,原為居民日常洗衣、清洗器具及社交的重要設施,展現了早期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社區互動。其水源來自清澈且穩定的天然湧泉,不僅支持居民生活,也成為凝聚社區的核心。隨著時代變遷,洗衫堀逐漸轉型為觀光景點與生態教育資源,結合當地休閒農業,保存並展示傳統生活方式,成為三空泉連接歷史與現代的重要紐帶。


洗衫堀水質檢測作業活動
環境教育與生態保護:透過實地水質檢測活動,讓參與者了解天然湧泉的生態特性與重要性,提升對水資源保護的意識。強調水質對地方生態系統及文化景觀的影響,讓參與者認識洗衫堀作為文化遺產與自然資源的價值。
- 文化傳承與地方認同:以洗衫堀為核心,結合水質檢測活動,讓參與者回溯當地的歷史記憶,增強對地方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活動融入閩南語名稱「洗衫堀」,體現地方語言與文化特色,促進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尊重與傳承。
- 科學探究與實踐能力:培養參與者的科學探究與數據分析能力,通過檢測了解水質的物理、化學特性(如pH值、濁度、溶解氧等)。鼓勵參與者將檢測結果應用於討論環境改善策略,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水質檢測活動安排
活動對象
- 地方居民、學校學生(中學或大學生)、USR師生及場域志工。
- 活動時間與地點
- 時間:半天活動,建議於春季或秋季舉行,適合戶外操作。
- 地點:新北市淡水三空泉洗衫堀地區。
- 活動流程
- 引導與說明
- 介紹三空泉與洗衫堀的歷史與文化意義。
- 說明水質檢測的科學背景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 引導與說明
- 水質檢測操作
- 分組進行檢測,內容包括:水的pH值測定、濁度檢測、溶解氧含量測量、簡單的微生物檢測(若設備允許)。
- 數據整理與分析
- 統整檢測數據,各組簡單分析水質狀況,討論數據背後的環境意涵。
- 分享與討論
- 各組分享檢測結果,提出對洗衫堀水質保護或改善的建議。引導討論如何將檢測結果應用於地方生態保育或教育推廣。
此活動結合科學探究與文化傳承,預期成果包括四個層面:
環境教育成果,參與者將了解洗衫堀的水質現狀及其對生態與文化的影響,並提升水資源保護意識;
科學能力培養,參與者掌握基礎水質檢測的技術,並結合理論進行數據分析與解釋;
社區文化推廣,活動促進地方社區對洗衫堀歷史與文化的再認識,增強居民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
實踐與影響力,為三空泉地區的環境保護提供實際數據支持,推動後續生態復育行動與教育活動。
此活動為地方環境保護提供了實踐平台,展現場域學習的深度與價值。
教案分享: https://www.canva.com/design/DAGZ_ItejN8/i2oUbY4dl2tPT7u_uSYgqw/ed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