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淡水好生活


為發揮本校在地經營69年的優勢底蘊,透過「教學創新」、「三化教育」、「創新創業」、「國際經營」,引導師生深化在地實踐能力,與大淡水地區週邊城鎮保持積極互動的夥伴關係,擔任地方核心智庫的角色,對內完成「大一淡江人,大四淡水人」之具體校務規劃,對外則以「共創大淡水,智慧大未來」為長期願景,發揮社會影響力。好生活計畫團隊連續兩期獲得教育部USR計畫經費補助,透過團隊各老師運用服務創新、在地深化、學生實作等元素融入課程,進入大淡水地區,來擾動地方的生命力,為在地注入一股新生力量。
淡水好生活第一期:永續生活圈營造計畫
第一期計畫初步以本校所在的淡水地區作為實踐的對象,以「生活圈」為實作場域。整合本校的「專業服務知能學習」課程做為連結點,在認識社區/里的真實議題下,逐步動員學校的課程與師生資源,協助社區需要。計畫主要由「行動/生活實驗」、「在地整合」與「生活支持系統」三個部分構成,在以社區/里作為主體,生活方式的介入做為內容。將這些社區參與的經驗將回饋到「學校教學系統」與「區域治理研究」的議題。在教學系統方面,包括「跨域學習」、「創業」與「專業即戰力」等議題,以學生為主軸的去思考社會整體與自我。在研究方面,透過跨域整合發展「生活圈治理」認知,以「智庫」形式來操作經驗的累積,將經驗與行動發展成為本校回饋社會的機制,提供區域治理者相關的研究數據與成果,協助地方城市治理者提出具遠見、永續環境的公共政策。
淡水好生活第二期:學習型城鄉建構計畫
第二期計畫以「學習型城鄉」做為「淡水淡江大學城」的建構。我們從長期社區營造工作中看到民間社會的力量,透過種種「生活實驗」練習發現問題與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期計畫將持續以「生活圈/里/社區」為行動主體,進一步建立「在地知識」的學習模組,啟動城鄉空間在學習平台上共同交流的連結可能。國際連結部分,本計畫將淡水工作整理為「社區營造」模組,並與柬埔寨偏鄉地區暹粒NGO組織合作。因為暹粒同樣面臨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的衝突,淡味創生經驗正好做為交流之用。
淡水好生活第三期:山海河賦創設計行動
本期計畫與前兩期同在「淡水好生活」的願景下,起於「永續生活圈營造」,途經「學習型城鄉建構」,轉型為「山海河賦創設計行動」,轉變在不同層次上發生,主要是探討社區轉變中對於「學習」的重要,同時也看到大學與社會的關係。
面對淡水人口結構轉變下的地方議題,以及大學轉型的挑戰,第三期計畫的社會實踐成果與效益主要回應校務發展計畫,除了創新教學與研究的結合之外,更關注於大學與社會關係的重構,我們需要一個圖像作為教學社群發展共識的引導,才能落實在USR計畫的政策目的。
以「賦能、共創」作為社會責任實踐主軸。依據前期經驗,本計畫擴大透過與在地社群組織的合作,深化社會影響力,除了本校的經驗累積之外,更重要的是將成效留在本計畫所連結的在地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