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智庫/ 展演溝通:敘事物件作為場域行動溝通的媒介
來源|2023淡江大學社會責任年報
撰文|好生活計畫助理陳姵陵、林宏恩
SDG Target: 11.4
以場域為基礎的敘事媒介
在場域行動中,場域與事件之間存在複雜的交互關係,因此敘事物作為媒介,包括:紀錄片、專刊與摺頁等,在場域行動中具有發揮價值溝通的作用。敘事物件是重要的溝通元素,甚至成為行動策略的驅動力,
發揮影響力或特殊意義的關鍵作用。
好生活計畫專注在「內容經營」作為敘事物件的策略,經過細緻梳理,使其內容不因活動結束就過期,讓
長期所累積的敘事物件,能持續在不同場域行動和利害關係人之間發揮價值溝通的作用。
敘事物件作為組織串連與展開場域行動的媒介—以2023淡水生活節手冊為例
「2023年淡水生活節:淡味漫慢蔓」是透過課程合展的跨域共學所建構的活動原型,邀請淡水社區大學、重建街夥伴及中正路商圈共同合作策劃,以6大主題展開為期9天,與29個店家多元合作,舉辦40個活動,集結USR計畫多年成果,提供多樣展覽與活動。
一個生活節的舉辦,涉及多事多人與多物,因此需要一式「生活節手冊」盤整活動所需要的種種敘事,同時也建構起串聯場域的作用,通過編輯術將不同的活動要素串聯,助於活動間的各部分有連貫性,以提供結構具象化、符號化的資訊傳遞媒介來引導利害關係人深化參與體驗和價值溝通的重要媒介。

「選物籃」與「選物計畫」作為淡水街區的敘事媒介
面對疫情的挑戰,透過前期USR計畫與「新北市學習型城市計畫」的支持,以「轉變」作為店家再出發的策略,產生組織連結的作用。好生活計畫協助淡水商圈觀光文化協會進行網路行銷與服務設計的教學,降低店家受到疫情衝擊,凝聚淡水商圈共識。
目前伴手禮「選物籃」原型已從1.0版本發展至2023年淡水生活節的4.0版本,綜合各式店家的特色伴手禮。在2023年生活節中,進一步將「選物籃」原型推展「選物計畫」。選物計畫系列活動經由本團隊所設計的摺頁作為選物店家路徑設計的敘事媒介,包括四條探索路徑與25間淡水街區店家串聯的「選物地圖」與「選物走讀」,使參與者跟店家老闆近距離互動。
透過「選物」展開淡水之旅,同時路徑上讓參訪者到訪有故事的店家進行消費;也透過帶路,來到隱藏在市街空間中的文化資產,包括古蹟、歷史建築與文化空間。並且進階的策劃5場「選物體驗活動」,以沈浸式方式接近地方產業的操作體驗,如品茶,或是食物的設計巧思等。在淡水體驗編織術,帶回產品物件,也帶回屬於參訪者的選逛收穫。
在觀光化的外貌下,透過和街區店家合作的整體企劃來連結不同遊憩型態的到訪,再連結本計畫長期投入的點點滴滴嘗試,讓「選物籃」與「選物計畫」成為街區與場域串聯的媒介敘事物。






以場域為基礎的敘事媒介
好生活計畫多年累積的成果,以「敘事物」成為連結社區工作溝通的媒介。強調創新教學的實作取向的課程,除了展現工作成果外,提供敘事物的觀念成為年度重要工作與亮點,也說明 USR 計畫提供多樣的學習體驗。同時也積極將過去所生產的物件,進一步思考如何成為場域與相關活動的物件,深化其意義連結。
關鍵成果
1-1財務支持:計畫於生活節花費1,695,000元
1-2團隊協作:企劃、溝通、協作、概念與設計來策畫40個活動
2-2跨域共學:文化參訪、工作坊、展覽、座談會、紀錄片、音樂活動、市集
3-2場域服務:於淡水街區、重建街、淡水社大、程氏古厝
4-1多元合作:與淡水街區店家、重建街店家、淡水社大、程氏古厝經營團隊合作
4-4價值溝通:經由策展、製作手冊、摺頁提供結構具象化、符號化的資訊傳遞媒深化參與體驗和價值溝通的重要媒介。本次共建造4間真人圖書館、手冊1款、摺頁1款、特製悠遊卡1款、海報4款、活動節目表1款、生活節LOGO吊卡1款、選物籃LOGO 吊卡4款、選物籃1款、產品酷卡1款、感謝協作夥伴酷卡1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