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報,  年報

設計/ 智庫/ 地方議題教學研究:從淡水雲到半居生

來源|2023淡江大學社會責任年報

撰文|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邱俊達助理教授

SDG Targets: 4.7、9.2、11.3

敘事的起點:住下來?

「在淡水,住下來」是一個提議、邀請,還是某種不得不?這句「淡水好生活」USR計畫中,最直白也是最尷尬的表述,清楚點中了淡水近二十年來儘管遷入人口以及觀光產業顯著提升,仍難以擺脫其「臥房城市」的痛點。隨著2021年Covid-19疫情重創,以及高齡少子化的影響,「在淡水,住下來」這一課題隱含的種種矛盾與衝突—階級分化、缺乏地方認同、利益導向發展等—愈成為檯面上難解的問題。

然而,危機也是轉機,淡水的轉型問題在於:如何從承受都市排擠效應推力—不論是房價或觀光遊憩—的角色,通過自身特色與價值的創造形成拉力與黏著度,來使得「住下來」這件事成為一個主動與積極的選擇。更明確地說,當前地方轉型的想像與操作策略,如何在大學的參與、永續觀念的引入以及賦創設計的行動中,開展出更具含納性與公共性的「住下來」。這也意味著,淡水需要一個新的敘事與論述,來建構其願景和行動策略,這是「山海河賦創設計行動」繼「永續生活圈營造」與「建構學習型城鄉」後,進一步以「賦能」、「創新」、「設計」來影響地方治理兼培育社會實踐人才的目標。

採集地方事:淡水雲計畫與創意文化路徑體驗

本校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邱俊達老師自2021年8月任職淡江大學後,便以部分課程參與USR計畫,以「看見淡水三〇世代」這一長期計畫引導學生探索地方青年之移駐居、勞動、生活以及對地方的未來想像等,藉此認識淡水與移動性、流動創生等課題。2022年8月,開始以「淡水雲:創新x學習x韌性的互助型產業聚落」計畫,帶領學生團隊以疫後新常態為背景,數位轉型為主題,嘗試了解店家遭受之影響、傷害、因應策略以及恢復狀態後,通過「學習社群」的建構,來促進店家、專家與學生三方面的互動,希冀長期運作強化商捐互助、提升韌性。

過程中,團隊先以三大類「餐飲」、「零售」、「文化」盤點淡水老街以及英專路商圈共約40個店家後,擇選出十位訪談對象,包括淡水商圈理事長、年輕創業者、在地茶莊等,了解其對淡水發展的思考、數位轉型的狀態、學習興趣以及故事的採集,並組建學習社群Line群,試圖推動以數位轉型和地方創生為主之學習活動;另一方面,團隊運用訪談素材來轉化敘事,規劃「走出書本的淡水故事」這一創意文化路徑體驗活動。

淡水的故事,有關於書上的歷史文化,也有關於親身接觸的人們的生活故事。
為了讓淡水故事走出書本,我們需要親身踏入這個充滿歷史魅力與生活質感的場域,走訪市 場、店家、廟宇、街道,在這條充滿人文氣息的生活路徑中感受淡水的活力。 (活動文案)

這一路徑的設計,嘗試將地方文史與店家故事結合並虛(AR)實(現場)整合呈現,而特地安排在傍晚時分,以關聯起勞動以及淡水夕陽美景。活動從具宗廟與軒社文化的南小軒咖啡出發,行經清水傳統市場、廟宇與古厝(清水巖、施家古厝)、招牌老店(三協成餅鋪、滬尾餅鋪、保安藥堂),最後從福佑宮轉入重建街,在夕陽餘暉下觀看街頭策展結束。這一活動,從原型測試到與「跨領域探索營隊」結合,共計4位老師、24位學生、1位場域夥伴參與。「淡水雲」作為地方設計的操演,著重以路徑串連諸種場域/敘事,並強化其體驗性,以此提供參與者對地方的多元認識,並議題式地探討地方未來發展的想像。

走出書本的淡水故事創意文化路徑體驗摺頁

開展多元敘事:半居生X地方設計實作1/2

2023年9月,因參與「淡水生活節」,邱老師通過前述累積的經驗與反思,與學生團隊發展出「半居生」這一以大學生為主體,探討這類「半居民」或「暫居族群」在淡水的學習、駐居、情感等生活樣態、需求和痛點,藉此關聯起淡水流動創生的可能模式,即生活節所提出的,透過「經營自己生活方式」來連結在地資源,進行都市功能重構。

流動創生討論的不只是地方如何促進青年返鄉、移居、定居這樣的願景,而是涉及人與地方之間的常態性的變化…地方如何運用城鄉資源、創造「關係人口」成為核心課題。…年輕人所代表的「分辨資源何在」與「創意思維模式」是淡水轉型至下一個階段的挑戰與良機。(半居生策展論述)

實踐上,除了進行共12位學生的訪談調查,並運用mapping方法繪製生活路徑,看見其與生活場域的關係。另一方面,團隊將訪談內容轉化為半虛構故事,再以雷切製作地方記憶盒,承載受訪者的性格以及故事,結合意識流風格影像呈現人與地方在現實面與精神面的依存感。

進一步,邱老師將「半居生」結合大一課程「設計思考與溝通方法」以及112學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以地方設計實作培養學生創意自信」,讓學生實際走訪淡水,探索議題,通過訪談與故事轉化來發展「地方設計實作」的第一步,最終呈現為「半居生x地方設計實作1/2」成果展,共展出44位學生製作的15組地方記憶盒,議題包含淡大學生的自我認同、心理假濫用、凶宅的污名化、捷運公車站的導盲設施等,儘管探索不深,但確實展現出這些甫入淡水的大一新鮮人的視野和關懷。

路徑走讀與對話

雙軌並進的地方設計策略

「淡水雲」與「半居生」乍看似乎為兩造不同的地方設計實踐,前者從數位轉型出發,以商圈為場域、商家為主體,試圖通過建立學習社群來提升地方韌性,而階段性成果為創意文化路徑體驗的設計;後者從移動性與流動性出發,以大學生為主體,著重故事採集與敘事轉化,以此真正瞭解年輕族群的駐居、認同與生活方式,階段性為地方記憶盒的製作。

事實上,邱老師以為這是一種雙軌並進以朝向流動創生的實踐,當商家為主體時,場域服務是重點;當學生為主體時,課程設計是重點,而直接或間接的發展跨域共學、議題關注、多元合作與行動展演都是方法,進而達到「價值溝通」的環節。一年多的操作時間其實相當有限,而後續的推進將會結合「前瞻教育設計專題:專案型」以及「內容策展理論與實務」持續發展接續的1/2。

關鍵成果

[P1-1:財務支持]:計劃教學如專業雷切工作坊以及公開展示製作材料等,共58,492元。

[P1-2:團隊協作]教師1位、好生活兼任助理1位、高教深耕計畫兼任助理2位、45位設計思考與溝通方法修課學生。

[P2-1:課程設計]採專題導向教學PBL(Project-based Learning)的在地參與課程Level 2。

[P2-4:行動展演]淡水雲1位好生活兼任助理、2位高教深耕兼任助理、4位學生一同策劃「走出書本的淡水故事」創意文化路徑體驗活動;課程「設計思考與溝通方法」1位好生活兼任助理、2位高教耕兼任助理、2位教學實踐研究助理1、2位課程小老師組成策展團隊,12組團隊進行地方記憶盒作品製作,並由策展團隊策劃1場成果發表活動。

[P3-2:場域服務]淡水雲於賦創學院場域進行1個學習社群組建。

[P4-2:單位交流]淡水雲與10個單位(店家)交流;半居生與1個單位(淡水社區大學)交流。

[P4-4:價值溝通]淡水雲與場域夥伴溝通學習與互助型產業聚落之公共參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