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需求、構建真實──淡江構築教育參與心得
活動/計畫名稱|淡江大學構築
活動時間|113年7月
活動講師/指導老師|黃奕智/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撰文|王品諾/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修校|黃奕智/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撰文日期|2025年1月12日(日)
2024年暑假剛開始,有一群大學生便隨著老師的帶領,在宜蘭的某處國小頂著炎熱的氣候,手持木工機具加緊施工,似乎在忙著什麼。他們是淡江大學建築系60屆的一年級學生,參與由黃奕智老師主持的構築教育,此刻的他們尚不知道,這次難得的學習經歷將會帶給他們多大的收穫,以及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的美好回憶,只全心投入於完成眼下的任務──將日前與在地使用者共同討論想像的空間環境創造出來,帶給居民們更好的生活體驗。
構築教育簡述與訓練目的
有幸身為此次暑假密集工作營的一員,我們在大學的首次暑假隨著老師的引領,到了宜蘭岳明國小開始為期兩週的構築教育,在這兩個禮拜內我們30餘位師生吃住都在一起共同生活,朝向同樣的目標全心付出,為的就是給在地居民一個更好的環境空間體驗。當然在這其中我們學生也受益良多,累積的收穫是一般大學學習所無法提供的實作經驗,諸如團體生活、參與式設計、實際搭建等寶貴學習活動。
參與式設計
此次工作營參與影響我最深刻的莫過於是「參與式設計」這套設計方式,這種設計討論模式注重於回應使用者需求,讓建築再次回到使用者本身。不同於大學教育內常見的訓練,我們學生在這次活動中,有機會面對日後實際使用空間的在地居民,讓我們提早體驗出社會後所面對的實際設計情況。
參與式設計的第一步是聆聽居民們所提出的問題,這次是由岳明國小五年級的學生,向我們師生簡述他們生活中的不方便,以及初步的設計想像,這時我們大學生的任務是盡可能提出精準的問題,了解使用者們真正遇到的困難,接著邀請使用者們一同想像未來的可能畫面。下一步是我們需要快速進行設計整合,結合使用者需求與基地調查及場域感知,在各種條件下找出目前的最佳解決辦法,巧妙地處理問題,在回應需求的同時顧及場域特色、環境紋理以及尊重自然環境,如此得到初步的設計。再來將設計想法分享給使用者們接受反饋,依照收到的回應修改設計,如此建立反饋迴圈,讓設計更加完善。
所學經驗應用
在構築教育中學習的參與式設計經驗,讓我們建築學系生多了一個設計的切入角度,重新思考建築的本意。在回到大學訓練中,也能更體會到建築之於人的角色;認知到環境空間如何實際與人互動對話。在掌握空間場域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成長,從認識基地的物理環境到空間紋理,我們相對於其他同學更能想像設計置入基地前後的改變。這次構築教育帶給我們不只實際的設計能力,也讓我們感受到建築的力量,體驗建築如何真實的進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