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生活節回顧系列3-蔓想|議題講座與工作坊
「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正在創造的地方。」
淡水是位在都會區周邊的歷史小鎮,經歷過時光的淘選,也經歷破碎、抗爭、重建,眼前一切美好總不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生活在當下的人用什麼視角解讀、做出什麼選擇,都讓每一個未來持續發生著。
蔓想系列活動透過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老師,以多元的講座和工作坊,提升學習體驗的豐富度。參與者藉由累積知識經驗的過程,展開多元的學習方式。
蔓想系列活動於生活節的首日下午展開,首場活動由「世界公民親子共讀:中小學SDGs圖書選讀」。邀請到淡江大學德國語文學系副教授林郁嫺及俄國語文學系主任郭昕宜為主題「世界公民」進行演講,她們分別就德國和俄羅斯兩個國家,各自選出《穿雲少女》及《響雪松系列1:阿納絲塔夏》兩本書籍進行共讀分享。《穿雲少女》是描述德國突如其來的一場核電廠反應爐爆炸為人類生命帶來摧毀,造成社會經濟崩盤以及生態環境、生物等的全面滅絕;而《阿納絲塔夏》則是關於1995年的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出現嚴重的經濟混亂,讓國家企業私有化導致貧富差距上升的問題。
新北市「學習型城市計畫」淡水區負責人剪坪頂國小校長歐亞美亦有出席共讀活動,她對於德國現正進行綠能管理的項目表示欣賞,同時以日本福島近期排出核廢水一事提出個人看法,惟面對綠能的成本問題和缺乏像德國一樣有相關組織的支持,她認為在台灣要完全取代核能的機會低。



晚上緊接著第二場活動「過境淡水風貌40年」紀錄片。張鑽傳醫師拍攝留下的淡水舊照,影像描述他成長小坪頂祖厝的農家建築與人文,以及他在淡水老街執業時期街區的環境和節慶,看見1960~1970年代淡水小鎮景象;並由歷史研究學者謝德錫老師剖析張鑽傳醫師的淡水紀實攝影,讓現場觀眾了解淡水都巿化之前珍貴的小鎮生活,尤能觀察地景與建築對照當代的風貌變遷。



該系列的第三場活動「祖師爺信仰重遊・紳商建廟志」,在生活節的第二天由高正彥講師帶領參與者在遊玩的過程中,體驗過往淡水在地仕紳們籌組建廟的過程。在遊戲中參與者需合力貢獻策略達成建廟的目標,將參與者帶入多年的建廟歷程中,藉由遊戲回歸當時的歷史背景。講師提到此款桌遊除了遊戲本體中附帶的說明書以外,還有一本文史讀本,講述更完整的淡水清水巖歷史故事。淡水清水巖歷時八年完工,此款桌遊將其列為「十二大事件」使玩家體驗,為了讓參與者更了解清水祖師廟建廟的關聯,最後講師撥放祖師爺紀錄片,使參與者認識更完整的清水巖廟宇文化和其中的歷史脈絡及意義。


生活節的第三天下午舉辦的第四場活動「旅行速寫工作坊」。郭正宏老師在課程一開始教學使用簽字筆素描的技巧,完成素描後再教學水彩上色的訣竅。此次活動材料有透明水彩、水筆、簽字筆以及一張全白明信片,在課程一開始老師先教學一些關於使用簽字筆素描的部分,等待大家完成素描的部分後又再教學各位水彩上色的訣竅,總共繪圖時間略有90分鐘,在最後各位參與者與講師在淡水長老教會前拿著自己所繪製的明信片合照便前往野學坊進行各自的心得感想分享。



接著晚上的第五場活動,陳世偉老師以「我在新北城鄉的創生路上」為講座主題帶出自我介紹環節,也說明了先前曾與淡江大學學生合作過的緣由。講座內容談起了地方創生的理論與起源,也將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地方創生三隻箭與台灣的地方創生政策進行比較。最後講者說明如何靠著人格特質開始屬於自己的地方創生之路,同時也以捨石山文化景點、貢寮水T藝術節、媽祖菜、紅淡蜜等案例說明遇到的困難、失敗或成功的因素。


在生活節的第五天下午,分別在重建街和淡水社區大學兩個場域同時進行著講座與工作坊。在重建街上,邱俊誠老師帶著參與者體驗「旅行速寫工作坊」,陳慧勻老師則帶著正德里課輔班學生參與「環境劇場工作坊」;另一邊在淡水社區大學的活動,由黃瑞茂老師、范情老師、姚莉亭老師、邱俊達老師進行「地方敘述:說一個地方的故事」座談會,會後接著是黃瑞茂老師「生活地圖繪製工作坊」活動。
系列的第六場活動「旅行速寫工作坊」。邱俊誠老師在速寫教學中,讓參與者僅能使用簽字筆進行明信片速寫,共繪製兩個場景,一為淡水長老教會,另一則為滬尾偕醫館。在參與者繪製時老師會以聊天的方式讓大家的心情放輕鬆,且細心指導灰階上色的技巧,在活動最後讓參與者交換感想和分享心得。



第七場活動「環境劇場工作坊」活動,邀請淡江大學通核中心陳慧勻老師擔任「環境劇場工作坊」的講師。本次活動參與者為正德里課輔班學生,因此活動前課輔班的麗卿老師先帶著小朋友們到野學坊集合。隨後陳慧勻老師先帶著小朋友參觀環境,接著講解一些關於淡水的故事;最後,陳慧勻老師透過咖啡店老闆贈與小朋友的畫板,讓小朋友們畫出自己最喜歡與最討厭的事,小朋友們都靜心且認真畫出自己的想法,並分享作品的理念。



在淡水社區大學所進行系列的第八場活動「地方敘述:說一個地方的故事」座談會,由范情老師、姚莉亭老師、邱俊達老師、黃瑞茂老師針對本次展覽內容進行說明。首先,范情老師以講題「淡水23事:個人生活書寫」,透過生活感知與建立與城市的連結,以及在地人民的生活私房路徑去記錄;姚莉亭老師分享「淡海沙盒:地景敘述與雷雕創作」的創作過程,經由參與河川、沙灘淨化的走讀找到生活的痕跡,用雷雕機將木材切割組裝成小動物的模樣,並將採集到的貝類石頭設計成一個生態沙盒;邱俊達老師分享本次策展主題「身為半居生」的展覽理念,作品聚焦於淡水大學生作為「半地方」居民的生活樣態,探討大學生與生活場域之間的互動關係;黃瑞茂老師分享「淡水老街咖啡廳觀察」的展覽主題,主要是從「人」作為出發點的都市觀察,將會去咖啡廳的客群分成了三個類別,第一類是學生,第二類是壯世代,第三類則是家庭。黃瑞茂老師指出隨著咖啡廳融入在每個人的生活裡,這項產業在淡水衍生出許多不同的經營模式,咖啡廳已不再是一種商業模式,而是融入到常民生活中的其中一項都市生活空間類型。




座談會結束後緊接著是蔓想系列的第九場活動「生活地圖繪製工作坊」,由黃瑞茂老師帶著參與者,將個人生活經驗經由貼紙與膠帶再現生活路徑,透過雙手的知能來串連個人的生活路徑地圖,最後參與者透過分享生活地圖了解自己與他人在城市的私房路徑。


在生活節的第六天晚上,第十場活動由黃志杰里長分享「活動鎮興里埤塘文化再造」的經驗。黃志杰里長說明參與政治後的歷程與體悟,詳盡講述社區營造的歷程與重點,傳遞社區營造的理念給里民以此建立社區品牌,提升里民參與度;同時,黃志杰里長也提出了「沒有政治人物的活動」及「設計與在地結合」的核心重點。黃志杰里長經由盤點轄區中的特色地標設計文化活動、規劃微旅行,讓里民了解社區,也能讓里民了解在這些資源下「我們」可以如何幫助社區。



蔓想系列活動將講座與工作坊視為有效的教學和學習方式,通過知識的分享和互動,有助於提升參與者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經由十個主題串聯多元化的學習體驗,促進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實際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