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生活節回顧系列2-漫步|淡水街區文化參訪
淡水街區文化參訪為「2023淡水生活節:淡味漫慢蔓」系列活動之一,本次安排5大主題、共8場文化參訪,由6位在地深耕多年的工作者、教授帶領民眾。透過一場2~3小時的走讀,在當地工作者的領路下,讓參與者用全身感受,最真實的方式體驗在地文化、和當地環境互動,探尋不為人知的淡水風貌故事,從文化參訪中吸取精華,短時間內由陌生到熟悉,編織出一段屬於自己與淡水的回憶。
重建街巷弄生活攝影走讀-程許忠
人稱「阿忠哥」的程許忠是一位在地攝影師,用影像記錄淡水大大小小事情。本次活動於11/11舉行,由阿忠哥視角帶領大家前往重建街街角、同善巷口、龍山寺、清水巖祖師廟。同善巷中布置了許多阿忠哥的攝影照片於牆面,透過這些照片講述他居住淡水所發生過的許多有趣故事以及淡水人在過去的生活習慣以及歷史故事。到了淡水清水巖祖師廟參觀,提到了淡水有名的祖師爺繞境活動,同時也講述祖師爺廟對於淡水人的特別之處,並且講解了祖師爺廟中的設計,其中包瓜兩側壁畫的故事。最後到達藏於小巷中龍山寺,龍山寺的燈光是經由設計師特別設計,也講解了龍山寺的特別之處並且讓參與者自由參觀感受龍山寺的魅力。



紀榮達-搶救地圖:走讀「聖母古道」搶救淡水世遺
本次活動於11/12與11/15舉行,由在地深耕多年的文史工作者-紀榮達老師帶領,心繫淡水的他已搶救古蹟文物和歷史建築有二十餘年。,路線經由一條連通「天上聖母林默娘」福佑宮廟及「聖母瑪利亞」教堂的水、陸古道穿梭淡水老街,從河畔的金色水岸開始介紹淡水河岸的開發史後,領著我們繞進了老街內部,除了講解北港塘聚落遺址的過往史實,並參觀當時持續到現今的信仰-文武忠王廟的神明故事和趣聞。活動途經多條小巷,也參訪淡水各式店家,了解老街的商業歷史與人文發展的經歷。穿越重建街後,經過文昌祠、福佑宮、清水祖師廟和施家古厝,結束於淡水的聖母堂。
老師講解許多關於淡水老街的大戶或是仕紳家族過往的軼事趣聞、人民如何認識並遷移和信仰路途上我們所見識的各式神明,也講解了各個廟宇中我們所不曾注意的史實細節,讓我們了解只有當地資深的文史工作者才知曉的文化與歷史。





貓公主的淡水巡禮-蕭妘羽
本次活動於11/12舉行,由蕭妘羽老師帶領淡水幼女童軍與學童家長同行,以《貓公主的淡水巡禮》旅遊探索書為主軸分隊進行探險,讓淡水學童以街貓馬小三的視角來認識淡水老街、地方人文、歷史,由淡水捷運站出發,行經龍山寺、清水祖師廟、福佑宮、重建街、紅樓、多田榮吉故居、小白宮等,透過實境導覽及有趣的解謎,增加學習者參與之興趣,同時認識以提升淡水學童未來自我探索生活場域之好奇心,並能與他人分享學習成果。活動結束後,受到大家熱烈回應,還希望下次能舉行同類型的活動深入淡水。





涂敏芬-在淡水百年市街體驗設計思考:覓情記走讀
本次活動於11/17舉行,涂敏芬老師使用淡江大學師生共創之《覓情記》帶領參與者走入淡水,涂老師在講解時使用了倒敘的方式,以其書的設計方式-設計思考,不斷帶入到前面的每一個環節與關卡,讓參與者可以明白本書在師生共創時,整體的創作思考模式與想法。
這次活動途經紅毛城、小白宮、多田榮吉故居、禮拜堂等等古蹟,讓大家可以親臨淡水在地古蹟,並透過書中故事的配合,以輕鬆有趣的方式了解淡水的歷史演變,加上書中解謎關卡的設置,可以提升大家觀察周邊事物的專注度,也能增加本次體驗的印象。
同時也途經了福佑宮、清水巖祖師廟、重建街等等充滿淡水人文特色之地方,透過參觀廟宇了解淡水在地特色宗教活動,以及寺廟與在地居民聯繫,這部分也講述了淡江大學的USR計畫與地方的結合,希望可以提升在地居民的方便性以及增加推廣淡水在地文化與歷史古蹟,其中包括建築系所設置的椅子,企管系所設計的實境遊戲「覓情記」、以清水巖祖師廟為背景設計的桌遊「紳商建廟誌」以及廟宇導覽折頁。
本次活動增加了參與者對淡水歷史文化的認識,也讓大家了解了淡江大學在淡水地區的投入與宣傳。



潘國明-探尋淡水老街防空壕
潘國明老師為淡水社大講師,本次活動於11/17、11/18舉行,藉由實地走訪「淡水老街防空壕」,得以知道老街尚存或即將消失的防空洞位置,並且探索各個防空洞相關的故事。以防空洞的遺址來說,因為年代久遠而損毀倒塌,以及新的公共建設、馬路的安排規劃,都讓淡水如今保有完整的防空洞寥寥可數,老師沿路用歷史照片來配合講解每個歷史遺跡與防空洞,除了能夠填補因為遺跡消失而看不到的遺憾,也能讓參加者更瞭解淡水幾十載以來街景的重大變化。




山水之間的城市遊廊-黃瑞茂
黃瑞茂老師為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同時關注臺灣公共議題、社區設計、歷史保存、生態永續等等的研究與行動介入工作。本次活動於11/19舉行,透過穿梭在城市與建築空間的交錯切面,用身體移動為策略,行經金色水岸、聖江廟、中正路、中山市場、龍山寺、重建街、清水祖師廟等,在整趟旅途中老師不斷地提到城市規劃,我們身邊所看到的建築物和道路長成什麼樣子都有其原因所在,本次也順著人們開啟、拼貼出的城市質感,感受出由建築文化抵抗中寫就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