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x855.jpg)
重返戰爭時代!揭開淡水防空壕的神秘面紗
活動源起:【2024淡水生活節】鄰|文化參訪x滬青學
活動名稱:探尋淡水老街防空壕 II
日期時間:2024/11/29(五),下午2:00-5:00
引路人:潘國明
撰文:郭力維 、陳羽峻、劉語瞳、魏妤安(淡江大學學生)
修校:涂敏芬/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老師、淡水好生活計畫協同主持人
日期:2024/12/20
在永續發展成為全球共識的時代,「探尋淡水老街防空壕 II」淡水文史走讀活動,不僅是一場深入了解在地歷史文化的旅程,更是一次實踐永續教育的行動。透過走讀,我們不僅能重溫淡水過往的歲月,更能從中汲取寶貴的歷史經驗,將之轉化為推動永續發展的動力。
本次活動由淡江大學USR計畫《淡水好生活》所主辦,旨在結合學術研究與在地實踐,培養具備跨領域知識與實作能力的永續人才。我們邀請到淡水在地文史工作者-潘國明老師擔任此次活動引路人,透過走訪淡水老街防空壕,參與者將聆聽引路人對於此議題的研究及故事,深入了解地方文史,並反思人類與環境的互動關係。這不僅是一場知識的饗宴,更是一次深度的自我探索,讓我們共同為打造更永續的未來而努力。
走讀活動於2024年11月22日(五)下午舉辦,地點於淡水老街區域,涵蓋中正路、中山路、原德路等,共計21位參與者,分別有來自淡水地區居民、大學教授及對於防空壕有興趣的一般大眾,一起全心參與。此外,協力夥伴包括:淡江大學USR計畫《淡水好生活》(邀請4位學生擔任輔助角色)。
「探尋淡水老街防空壕 II」走讀活動設定了五大學習目標:
- 深化對臺灣戰爭史的認識
- 認識淡水在地歷史文化
- 培養公民意識與歷史責任感
- 提升空間觀察與解讀能力
- 體驗實地考察與學習的樂趣
這次活動不僅是一場歷史文化之旅,更是一次深度的學習體驗。參與者將透過實地走訪、導覽解說以及與其他學員的互動,深入了解淡水老街的歷史故事,並從中反思戰爭對社會的影響。這將有助於提升參與者的歷史素養、公民意識以及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
-1024x768.jpg)
暖場與相見歡:淡水火車吃水
活動開始時,我們從捷運站出發,來到淡水火車吃水,為本次走讀活動第一站。
引路人透過歷史照片展示了日治時期淡水作為重要交通樞紐的歷史意義,同時為我們介紹了附近巷弄裡曾挖掘的防空洞,並提到當時居民在空襲期間如何以郊區親友家或巷弄防空壕作為避難所。
防空壕的概念最早起源於1930年代,隨著日本開始侵略中國東北,進一步進入戰爭體系。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後,日本政府逐漸要求包括台灣在內的殖民地進行戰時配套措施建設。對於台灣來說,這樣的政策是全新的挑戰,因為在日本擁有空軍戰力之前,「防空壕」這類概念是不存在的。

1938年3月23日,台灣這片土地首次經歷空襲,目標是松山機場,由蘇聯發動的攻擊成為日本帝國歷史上第一次遭受外部空襲的事件。此後不久,1938年6月1日,台灣正式公告了建立防空壕的政策,並開始大規模建設各類型的防空壕。這些防空壕的形式包括街區式與半穴式設計,而淡水地區因其戰略地位和地勢特徵,也建造了相當多的防空設施,其中最完整的防空壕位於「雪清」地區。
據引路人介紹,淡水的防空壕不僅是一種軍事設施,更與當地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戰時,居民將之前的菜園地改造成防空壕,作為避難場所。這些防空壕的挖掘過程涉及大量的人工勞力與時間,而設計則以實用性為主,例如以半地下式結構減少建材需求,並有效隱藏於地形之中。這些洞穴有些分布在老街周邊,與民宅緊密結合,使得居民在空襲警報響起時能迅速進入避難,減少傷亡風險。
1941年日本對夏威夷的轟炸事件成為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線,隨後美國開始蒐集包括台灣在內的日本殖民地軍事與工業資訊,台灣多地因而成為美軍空襲的目標。淡水作為重要的港口城鎮,也未能倖免。如今,這些防空壕成為了戰爭歷史的重要見證,提醒人們戰爭帶來的恐懼與壓力。

走入歷史現場!探尋淡水老街中正路的地下秘密
進到淡水老街,從味來香舊址、清水祖師廟、警官宿舍、紅樓至淡水教會,引路人潘國明老師分享了該地的歷史背景,並介紹了防空壕的興建經過。引路人展示了日治時期淡水作為重要交通樞紐的歷史意義,同時為我們介紹了附近巷弄裡曾挖掘的防空洞,並提到當時居民在空襲期間如何以郊區親友家或巷弄防空壕作為避難所。

我們參觀了清水祖師廟與警官宿舍,這些景點展現了當年人們的生活與信仰。於淡水福佑宮附近,某些防空壕如今已因安全問題封閉,引路人透過歷史照片與講解,詳細說明了當時建造防空壕的過程及用途,包括槍孔的設計與防禦功能,並分享了當地居民如何因應戰爭威脅的生活智慧。
而淡水著名餐廳「紅樓」,曾是淡水基督教會的重要據點,古人稱鐘聲為「淡水鑼」。它的鐘聲傳遍淡水河,甚至能飄揚至八里,成為當地的聲音地標。淡水鑼不僅象徵著信仰與文化,更在戰爭時期發揮了警示作用,提醒居民空襲的到來。


獨家探訪!帶你直擊防空壕最神秘的角落
經過一處曾經是鐵匠鋪的老建築,內部保留了一個完整的防空洞結構。這裡的故事讓我們得以一窺當年居民在戰爭壓力下建造防空設施的努力與堅韌。引路人還提到,日本在1938年公告台灣建造防空壕的歷史背景,並以此串聯淡水與日治時期的軍事體系發展。
在「探尋淡水老街防空壕 II」活動中,最令人難忘的莫過於走進的那座隱藏在民宅裡的防空壕。當引路人帶領我們走進這間看似平凡的住宅時,所有人都感到相當驚訝。
推開一扇不起眼的門,眼前豁然開朗,一個幽暗的空間映入眼簾。這座防空壕保存得相當完整,斑駁的牆壁、低矮的天花板,以及潮濕的空氣,彷彿將我們帶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引路人為我們仔細解說防空壕的構造,從入口處的偽裝、通風系統到內部的格局,無不透露出當時人們的智慧與對生存的渴望。
最令人驚訝的是,這座防空壕如今竟成為住家的一部分。防空壕的入口被改造成一個小房間,而內部曾經被用來儲藏物品。這樣的景象,讓人不禁感嘆時光的流逝,以及歷史與現實的交織。
參與者們對這座防空壕充滿了好奇。有人仔細觀察牆上的痕跡,試圖想像當年人們躲避空襲的情景;有人拿出手機,將這難得一見的場景記錄下來。
當我們離開防空壕時,大家的心情都非常複雜。一方面,我們為能夠親眼目睹這段歷史而感到興奮;另一方面,我們也為戰爭帶來的苦難而感到悲痛。這座防空壕,不僅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個見證歷史的活化石。它提醒著我們,和平是多麼珍貴,而戰爭的傷痕,需要時間來撫平。
這次的體驗,讓我們的活動更具深度和意義。它不僅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淡水地區的歷史,也讓我們對戰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座隱藏在民宅裡的防空壕,彷彿是一扇通往過去的時光隧道,讓我們得以一窺戰爭時期人們的生活。



滬尾古城下的庇護所:反思文史與生活
最後,我們在中山路與原德路的巡禮中,我們特別關注散落在淡水的防空洞遺跡,並透過引路人的解說,詳細瞭解這些防空壕的設計與用途。活動最後,我們在街角博物館及同善巷展覽進行總結,與參加者分享了在探尋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與感受。
本次活動不僅讓參加者對臺灣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喚起了大家對戰時人們勇敢面對挑戰的敬意。期待著未來能舉辦更多類似的文化活動,共同探索歷史的點滴。參與者們也分享了透過這次活動,他們對臺灣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了更深的體悟。讓我們發現:「這座防空壕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和平的可貴。」同時讓我們發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淡水老街下,還隱藏著這麼一段歷史故事。


除了對歷史的學習,這次活動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在戰爭的威脅下,人們被迫改變生活方式,與自然環境進行抗爭。這讓我們反思,在面對各種挑戰時,人類的韌性與創造力是無窮的。
本次活動的意義不僅在於重溫歷史,更在於啟發我們對未來的思考。我們應該珍惜和平,傳承歷史記憶,並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傳遞給下一代。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現今的社會問題,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為打造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活動價值評估調查
本次「探尋淡水老街防空壕 II」走讀活動,旨在透過實地走訪,讓參與者深入了解臺灣戰爭史,並培養對歷史文化的尊重與敬畏之心。為更全面地評估活動成效,我們設計了價值評估調查問卷,期望了解參與者對於此次活動的收穫,以及評估未來舉辦相關活動的具體參考。
最終,我們透過問卷分析,發現參與者對這場走讀活動所帶來的服務內容給予最高的肯定(滿分3/3),包含增加對淡水地區的認同、增加想進一步探訪淡水多元面向的念頭、對淡水的感受變得更美好等。

此外,參與者在今日引路人帶領活動所獲得的價值與其他同業比較,也給予高度肯定,認為本活動讓參與者對淡水的感受變得更美好、想進一步探訪淡水多元面向的念頭,價值優勢比高達75%。此外,活動同時增加了參與者對淡水的認同感、覺得淡水有這群人(引路人)是很美好的事,以及為活動帶來的整體價值優勢比更高達80%,可見參與者認為此活動難已被取代、且對於認識淡水有深刻的影響。


在這次淡水防空壕的走讀活動中,除了歷史知識的豐厚收穫,我們更深刻體悟到幾個重要的價值元素。同時,身為淡江大學學生的我們,在同行參與後,也擁有深刻地反思與成長:
郭力維:「積極傾聽、達成共識,是團隊合作的重要能力。」
合作能力涉及在團隊中與他人有效溝通與協作,共同解決問題。在這次服務實踐中,我參與了關於淡水防空壕的討論和分析,這個過程要求我們在共享不同觀點的同時,積極傾聽並整合各種意見,以達成共識。
陳羽峻:「學習用系統思考能力探尋歷史全貌。」
透過本次走讀活動,我深切體會到如何透過多元的歷史資料和實地考察去理解一段歷史的全貌。在活動中,我瞭解到不同事件如何相互連結,例如,從日本侵略開始到美軍空襲的歷程,這讓我能夠在此過程中進行系統性思考,分析各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我也學會瞭如何整合來自不同參與者和導覽者的觀點,以獲得更全面的認識。
劉語瞳:「在快步調的生活中,學習慢步調的欣賞與享受。」
在參與走讀活動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學習放慢腳步仔細觀察周圍,原本看似稀鬆平常的景色,有時也藏著不同的驚喜和故事。
魏妤安:「這次學習啟發我從多種角度看待歷史遺跡。」
一方面,它們是戰爭遺產,提醒人們歷史的殘酷;另一方面,它們也是文化教育的寶藏,能促進和平價值的傳播。我能更完整地分析歷史故事,更深入探索背後的動機與影響,並尋求更多元的視角來解釋過去。未來,無論是在學術研究、社會參與,還是個人決策中,這種能力都將幫助我做出更加深思熟慮的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