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幾米走進夢想旅程-淡海輕軌,療癒與故事的相遇
活動源起:【2024淡水生活節】鄰|文化參訪x滬青學
活動名稱:跟著幾米閉上眼睛一下下-淡海輕軌公共藝術小旅行
活動日期:2024年11月22日(五)
活動時間:下午 14:00-17:00
引路人: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 黃浩德 執行長
撰文:翁妤雯、蕭沛晨、左宸甄、李英綺、范姜珮瑜、徐沁妤/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三年級
修校:涂敏芬/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老師、淡水好生活計畫協同主持人
日期:2024/12/20
一、前言

淡水,一個融合歷史與現代的美麗城鎮,近年來因其文化多元與創意氛圍逐漸成為注目焦點。而今年的「淡水生活節」更賦予這座城市新的文化意義,為居民與遊客打造了一系列結合藝術、設計與地方文化的活動。在這個節慶中,特別推出的 「跟著幾米閉上眼睛一下下——淡海輕軌公共藝術小旅行」,讓參加者透過藝術與輕軌的視角,探索淡水的不同面貌。
淡水好生活節的活動涵蓋了中正路、重建街、公明街與小漁港等地區,而這次活動以淡海輕軌為軸線,這些熟悉的生活場域在幾米的藝術設計介入下,化身為串聯地方故事與文化的展示空間。幾米以其獨特的視角,為淡海輕軌沿線站點創作了充滿童趣與深意的公共藝術,展現淡水的人文風貌與歷史背景。
活動特別邀請專注公共藝術的引路人黃浩德帶領大家深入了解這些藝術作品背後的創作理念,並分享它們如何成為社區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主辦單位也希望藉由這些設計,將藝術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激發地方行動與創意,進一步提升淡水作為宜居城市的魅力。
「在淡水,住下來!」——這句充滿溫度的口號,道出了本次生活節的核心理念:淡水不僅是一個旅遊目的地,更是一個能讓人感受到生活質感與文化深度的家園。今年的活動作為試驗性的文化行動,結合「淡水好生活計畫」與「新北市學習型城市計畫」,以地方需求為出發點,構思出一個既能激勵想像、又能促進共識的文化節慶模型。隨著這次活動的舉辦,我們期待探索出更多地方創生的新可能性,讓淡水的美好更加被看見與感受。
二、淡海輕軌小旅行走讀紀錄
起點:夢想的啟程
走讀活動從淡海輕軌起點ー紅樹林站開始,參與者首先聆聽黃浩德引路人介紹幾米的創作背景。幾米的成人繪本以「治癒」為主軸,常用象徵性角色如「帽子」與「小兔子」來表達夢想、孤獨與成長等深刻主題。引路人特別提到,幾米的繪本不追求童話般的美好結局,而是用略帶哀傷卻充滿希望的方式,鼓勵讀者接納生活的多面性。


竿蓁林站:都市與山林的矛盾情懷
走讀活動第二站ー竿蓁林站,引路人分享了他初次造訪這片美麗山林的經歷,描述當時對自然環境的嚮往以及與城市生活的對比。他提到自己因報紙上的描述對此地心生嚮往,於是做了決定,卻因此引發「家庭革命」,講師藉由自身的故事展現了都市人對自然環境的憧憬與渴望,同時也突顯出對便利都市生活的依戀。
竿蓁林從早年只有一條簡單的山路,到如今紅樹林地區逐漸發展,引路人講述了這條「騰飛大道」沿線逐漸興建的房屋,不僅改變了地區面貌,也折射出人們對於城市與鄉村生活的複雜情感,這種「又愛又恨」的情懷體現了現代人對兩種生活形態的嚮往與掙扎。
最後,提到幾米繪本中描繪的歡樂與哀愁,巧妙地使用雙關語表達出生活中的兩難與夢想的追逐,表達情感的描寫與自然環境的融合。

淡金鄧公站:夢想的互助與陪伴
走讀活動的第三站ー鄧公站以地名由來為開頭,引路人分享了「鄧公廟」的背景故事,這座廟宇原名為「鄞山寺」,供奉的是定光法師,因口誤而形成「鄧公廟」;鄞山寺最初由早期來台的客家人所建立,曾作為移民的庇護所,幫助那些剛到台灣的外地人落腳,提供住宿直到他們安頓下來,象徵著互助與支持。小女孩頭頂多頂帽子的形象,象徵不同的夢想,而旁邊的兔子則象徵陪伴與支持。
引路人提到,這樣的藝術表現並非直白地呈現故事背景,而是通過藝術轉化,使觀眾能夠感受到「夢想需要彼此支持」的核心價值。這不僅是對個人夢想的追求,也是對他人夢想的幫助,傳遞出「有時愛一個人,有時愛全世界」的理念,幾米不僅畫出夢想,也將「互助精神」融入作品中,小女孩頂著不止一頂帽子,象徵她在幫助更多的人實現夢想。

淡江大學站:青春與歷史的交織
走讀活動第四站ー淡江大學站,這裡的每個角落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意涵。引路人以輕鬆幽默的方式,首先介紹了巨大動物雕塑:一隻慵懶的貓,象徵著大學生的生活狀態,充滿活力、熱血與夢想,同時也有著考試後的疲憊與放鬆,這種「又慵懶又充滿力量」的雙重特質,正是當代學生內心深處的寫照。
隨著講解深入,轉而分享淡水地區的重要歷史,特別提到水源街的命名。淡水是全台第一個設有自來水系統的地方,這段歷史,不僅在地理上影響了這片區域,也從文化與日常生活的層面見證了台灣現代化的發展。引路人也不忘分享自己對於校園的獨特感受,他認為這座校園承載著太多豐富的歷史與故事,無論是建築的設計還是周遭的景觀,都讓人感受到一種時光交錯的氛圍。這一站的走讀活動,不僅讓我們更深入了解淡江大學的獨特魅力,也讓我們對淡水的歷史與文化有了新的認識。正如幾米的作品中常提到的,生活充滿了多重面向,我們應該學會欣賞並接受它的複雜性與美麗。

淡金北新站:蛻變之旅
走讀活動第五站ー淡金北新曾經是個非常熱鬧、有活力的地方,人們都說「不管是什麼店只要一開門,錢就已經進來,是做生意的天堂」,但經過疫情與少子化的抨擊,加上消費習慣的改變,這個地方變得逐漸蕭條,引路人藉此引出一段省思「毛毛蟲必須要熬過被別人厭惡,熬得過菜蟲般的困境,才有機會變成蝴蝶」形容毛毛蟲是象徵一種生命的階段:常被視為醜陋且討人厭,但若沒有毛毛蟲,就不會有美麗的蝴蝶,搭配著淡海輕軌的主題音樂,講師邀請大家閉上眼睛聆聽,敘述著繪本中的內容「有時許願美夢成真,有時許願厄運遠去」,鼓勵我們在低谷中堅持,迎接轉機,宛如等待成蝶的過程。

淡水行政中心站:城市核心與教育創新
走讀活動第六站ー淡水行政中心,淡海新市鎮的蛋黃區,是目前整個淡水新市鎮發展最密集的核心地帶,引路人形容,過去此處的發展仍在未定的狀態中,但隨著商業設施與辦公空間的規劃逐漸明朗,如今成為連結都市未來的重要據點。另特別介紹了新市國小以其獨特的教學方式和充滿創意的校園設計而聞名,其中最令人驚艷的設計是一個全台唯一的「葫蘆形立體操場」。引路人幽默地描述校長如何說服建築師將操場設計得更加有趣,讓孩子們因為好奇心而更願意參與戶外活動,激發學生對運動的興趣,也反映出教育環境如何影響孩子的學習動機與生活態度。
隱藏版結局:夢想與自然的交會
後來引路人帶領大家走出車站,漫步於新市鎮的步道上,並透露了一個鮮少人知的「隱藏版結局」。引路人提到,在新市鎮的終點站附近,有一件藝術作品位於幾乎與外界隔絕的地點,名為「萬物凋零後繁花盛開」,呈現出一棵樹的夢幻形象:經歷了凋零與重生後重新綻放光芒。這樣的設計彷彿是一場冒險,帶領觀者走出城市的喧囂,邂逅意想不到的驚喜。途中,講師也講解了淡海新市鎮的生態規劃與公共藝術的結合,例如公車站的設計融入了藝術創意,頂棚的掏空部分形成了帽子的形狀,當陽光穿透時,地上會映出點點光影,為城市空間增添了獨特的美感。這些細節不僅展現出藝術與實用的結合,也喚起了人們對生活環境的細膩感受。


濱海義山站:海風與記憶的呢喃
走讀活動第六站ー在濱海義山站的幾米主題中,和平鴿與小女孩傳達了希望、和平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概念,和平鴿展翅欲飛,象徵希望的傳遞與內心的自由,不僅延續了幾米插畫的夢幻風格,也與濱海義山站「山海交融」的主題緊密相連,這樣的雕塑設計讓乘客可以坐在小女孩旁,或者伸手觸摸和平鴿的翅膀,營造親近感,成為熱門的拍照點。
濱海沙崙站:海邊的夢想與冒險
走讀活動第七站ー沙崙其實很重要的是清法戰爭的古戰場,因為清法戰爭是清朝唯一跟外國人打仗並且打勝仗的一場戰爭,所以是地方引以為傲的榮光。在沙崙站有隻松鼠,而松鼠代表著有時憑力氣,有時靠信心。他其實在講當年的戰爭,很多事後戰爭你覺得是一個以武力為取勝的,可是當年的戰爭有一些傳說,很多人都看到清水祖師爺坐在前線的那一些營區的屋頂上,因此認為清水祖師爺顯靈了,於是大家士氣大振、勇敢地殲滅了敵人,也因為如此對淡水人來說清水祖師爺每年的遶境才會這麼重要。
終點:淡水漁人碼頭站:海風中的邂逅與夢想
走讀活動第八站ー淡水漁人碼頭也就是到了走讀活動的最終站,講師訴說著在內海的這個一系列作品藝術裡面,他都在講述因為戰爭而導致很多的人流離失所,特別是兒童失去了成長的環境以及該有的童年的快樂,因此這邊可以看得出他多麼希望把戰爭這件事情拋開,用他的作品讓當年互相對抗的雙方和諧。

三、利害關係人價值評估調查
這次文化參訪走讀活動旨在透過沿著淡海輕軌的實地參訪與深度解說,結合幾米公共藝術創作的背景與象徵意涵,促進參與者對地方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的理解與共鳴,同時也激發對區域發展與社會議題的關注,在活動尾聲也規劃了「利害關係人價值評估問卷」,進行參與者對活動的調查。
經過統計,本次價值評估問卷的填答率為83.9%,活動現場參與人數為31人,而共有26人填答問卷。首先在服務內容方面,整體的價值評估獲得參與者高度認可,尤其在認同引路人在活動中「帶來的價值」上達到最高評分(2.88/3),顯示引路人的帶領帶給參與者意義及啟發。在感受、學習引路人於活動中所「熱愛的使命」、「規劃的要點」、「分享的知識」與「傳遞的意義」皆一致獲得高分(2.85/3),體現走讀活動不僅具有清晰的教育意義,還能透過引路人的熱情與專業有效的傳遞給參與者。同時,知悉引路人在活動中所「設定的目標」(2.81/3)也反映了參與者對活動目標清晰性的認同。

本次活動中,參與者對於服務價值的評估也展現極高的肯定。在「活動流程順暢」及「活動中有引路人帶領很美好」的項目中,均獲得高分(2.96/3),而在「活動進行投入」與認為「引路人帶領淡海輕軌走讀活動的整體價值強度」都達到2.92/3的分數,看得出參與者對活動規劃、執行及引路人的認可。此外,參與者普遍認為這次的走讀活動成功的增強他們對淡水的感受及認同感,這兩項服務價值均獲得2.92/3分的評價。同時,活動啟發了參與者想進一步探訪淡水多元面向的念頭(2.92/3),彰顯出本次活動成功推廣地方文化與情感的連結。參與者同樣對好生活團隊給予強烈的肯定,在「好生活團隊對淡水的投入具重要意義」項目中獲得2.92/3的高分。

在價值評估問卷中,也詢問了參與者在本次走讀活動所收穫的價值與其他同業的比較。本次活動讓參與者「對淡水的感受更美好」、「增加對淡水的認同感」、「想進一步探訪淡水多元面向的念頭」等三個項目均獲得86.5%的價值優勢比,顯示活動有效的促進參與者對淡水的情感投入,不僅讓參與者更加欣賞淡水的獨特魅力,也在心中埋下未來探索的期望與動機。在「覺得淡水有引路人是很美好的事」與「這次活動帶來的整體價值強度」都達到94.2%的價值優勢,凸顯引路人所帶來的專業引導與情感連結的深遠影響。

四、心得感想
翁妤雯:從需求到數據ー打造精準服務
從這次活動中,我體會到充分理解活動宗旨並洞察服務使用者需求的重要性,這不僅是設計貼合期待服務的核心,更是提升活動價值的關鍵。透過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與痛點,才能真正提供具意義的解決方案,並促進活動目標的實現。我也學習到數據分析在決策中的不可或缺。藉由系統化的數據蒐集與分析,我們不但能清楚了解活動的成效,也能找到改進的方向,讓後續策略更有依據,資源運用更加有效率。未來,我希望把這些收穫運用到更多專案與實踐中,結合價值主張與數據分析,持續優化服務的設計與執行。透過這種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思維方式,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更能讓每次投入都發揮出最大的影響力。
蕭沛晨:任務與投入ー工作人員與參與者
在這趟走讀旅程中,我們同時扮演著工作人員與參與者的角色,這也讓我們對活動內容的掌握不盡全面。有時需要攝影、錄音、紀錄等工作,往往只能依靠短期記憶記下片段內容。然而,在書寫過程中,可能因過於專注而錯過老師接下來的講解,或因行動滯後無法及時掌握老師的需求。這次經驗讓我們深刻體會到「角色的切換」的難度,也讓我們學習到如何在多重任務中提升自身能力。我相信,這段寶貴經歷將成為我們成長的養分。
左宸甄:團隊與合作ー團隊間的默契配合與學習
一場成功的活動不可缺少的就是團隊間的默契與配合,我覺得事前擁有明確的分工、良好的溝通以及互相鼓勵尤為重要,透過互相配合我們跟著引路人的腳步有效率且完美的完成了這場淡海輕軌公共藝術小旅行,完成走讀活動後更撰寫了從未挑戰過的網誌文章,不僅學習到了許多新技能,也讓大家都獲益良多,除此之外,在活動中也學習到了組員們處理突發狀況時冷靜的態度以及如何與他人有效的溝通,使我們未來在活動中遇到挑戰時能夠更迅速的調整,大大增進了我們臨場反應的能力。
李英綺:參與與體驗ー在追尋夢想中成長
在這次走讀活動中,我不僅是工作人員,也是個參與者,淡海輕軌的每一站都有屬於它的故事和氛圍。在幾米的繪本中,訴說著夢想的追逐與孤獨的成長,尤其是竿蓁林站的故事讓我特別有感觸,高中時的我一心嚮往都市生活,認為北部的資源與便利能帶給我很好的生活環境,但真的北漂上大學後才時刻想念著家鄉,懷念著南部大自然的純樸氛圍,就像是引路人講述都市人既憧憬山林之美,又依賴城市便利的糾結,不禁讓我反思,在繁忙與放鬆之間,我是否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呢?另外,隱藏版結局「萬物凋零後繁花盛開」也深深的打動了我,這個象徵重生與希望的作品,讓我在獨自北漂上學的生活中燃起勇氣,在心情低落或是遇到難關時都能勇敢面對,期待屬於自己的蛻變與盛放!
這次的走讀活動不僅讓我重新認識了淡水的文化與歷史,也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夢想、孤獨與成長的多重面向。我從這些故事與藝術作品中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感受到這是一趟不僅在腳下行走,更深入心靈的旅程!
范姜珮瑜:活動執行ー提升活動執行與參與者體驗
在這次走讀活動中我擔任工作人員的角色,主要任務是收發導覽耳機、與未出席參與者聯絡。經過事先的分工規劃,每位成員都清楚了解自己的職責,掌握自己的工作內容,並於活動正式開始前檢查相關設備及資料,確保活動進行中不會出現疏漏。在活動正式開始前,我要確認所有參與者都有領取導覽耳機並能正常運作、與未出席參與者聯繫,避免這些問題影響參與者的活動體驗。藉由這次經驗讓我體會到,個人的執行力與周全的準備是讓活動能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未來我將帶著這些學習到的經驗,應用於更多挑戰與實踐中,持續成長並發揮自己的價值。
徐沁妤:文化旅程ー在藝術中尋找淡水的溫度與故事
透過這次「淡海輕軌公共藝術小旅行」,我深刻感受到文化活動對地方情感連結的影響力。從數據中可見,參與者對活動的整體價值高度肯定,無論是「對淡水的感受變得更美好」或「增加認同感」都達到86.5%的價值優勢,而對引路人的認同更高達94.2%。這些數據背後,反映出活動成功讓淡水的文化故事透過藝術走進人心,激發大家探索淡水多面向的動力。在親眼見證藝術作品與地方文化如何互動後,讓我們重新理解生活環境的美好,也激勵自己未來在推廣文化活動中付出更多努力,讓藝術與地方精神持續傳遞。
五、結語
「跟著幾米閉上眼睛一下下」這個活動的規劃路線設計友善,行程安排大多以平坦路面為主,並結合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讓整體旅程更加輕鬆舒適。由於參與者中大部分為樂齡族,這樣的安排特別符合他們的行動需求,不僅將低了體力的負擔,也提升了參與的便利性與意願。同時,沿途的步行與適度探索,不僅促進了健康,更讓樂齡族在享受文化旅程的同時,體驗到身心的放鬆與充實,展現了生活的新動力。
我們參與這次活動的身份是工作人員同時也是參與者,對於我們而言是一段既充實又深具意義的經歷。在這趟旅程中,我們透過幾米的作品感受到藝術所要表達的力量,它以簡單卻深刻的方式勾勒出夢想、孤獨與成長的多重面向,讓我們對生活的複雜性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在這趟行程中,輕軌沿線的每一站都藏有獨特的故事與景觀,引路人深入淺出解說,讓我們更了解地方文化與歷史,也讓我們意識到這些故事如何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交織。特別是幾米的作品,不僅僅是藝術,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對夢想的追求和對現實的反思。
我們也在這次的活動中學到如何用更開放的態度看待世界,也發現藝術可以是理解社會、與不同世代溝通的重要橋樑。這次的經驗也讓我們知道,無論是對自己人生規劃還是對社會的參與,都應該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並在不同的文化場域中找到與自己內心對話的契機。
-75x75.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