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角美術館:街牆⟨16:00 PM⟩
活動/計畫名稱|地方敘事與設計:第三劇場
活動時間| 113年11月期間
指導老師|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USR淡水好生活:山海河賦創設計行動計畫主持人
撰文|彭冠翎/淡江大學 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
修校|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USR淡水好生活:山海河賦創設計行動計畫主持人
撰文日期|114年1月13日(一)
「地方是舞台,身體是演員,上演一連串發生的腳本」。
「第三劇場」以空間的角度重新面對街區,地方創生與文化城市的歷史脈絡以及影響。暑期課是為今年的淡水生活節做一系列鋪墊,卻提醒我們脈絡深化的必要性,生活節之所以為此,便是居住與生活所形成的集大成,並非只是可測量、可量化的space,並非為商業而生,而是納入無形的身體感知、居住需求、歷史記憶和地方教育所構築的place。只有被保留下來的、被時間汰除的、可持續發展的,其中看不見優劣、亦沒有對錯,更不可複製貼上、不可模組化。裝置除了考量功能本身,還有容納當地使用者需求、地方特殊性,過去發生的、正在發生的、未來可能發展的,空間氛圍(氣質)是設計指標系統的關鍵,就材質的討論而言:裝置使用統一材質追求視覺上的舒適,但是是不是也等同對於地方本身粗暴的抹煞?這也是設計過程要思考的。


會移動的時間
險路角的光影變化落在窄巷之間,下午四點到五點之間的太陽位置落在正前方,晚間路燈照射光的位置落在建物之間形成偏折而延伸的光影,在浮動的光影之間,空間有了不同的樣態。
裝置作品欲透過木料與光影的動態變化,形成一種隱藏在險路角的視覺語言,將抽象概念以具象將既存在的空間特性浮現出來,觸動觀者對於空間、時間與存在的思考。
門框的意象並非僅限於作為物理的隔閡或邊界,門框內外的界限模糊,沒有明確的開放與封閉,門的作用不在於界定空間的界線,而是回應地方作為「第三劇場」的開放詮釋。光與影的交織,不僅改變了物理空間的感知,也使觀者對於時間的流逝有了不同的理解。隨著光源的移動,陰影的變化不斷重塑門框的形態,門框彷彿時間的不固定,而是在不斷變化、轉換的過程中。


原型測試後的調整:活的空間
然而,在置放裝置的過程中也受到場地現實的限制,如因為重建街兩旁的房屋的壁面已經脆化,同時也要避免施工過程有破壞的情形,難以鎖牆的方式直接封定,第一版原型則是用書立康膠固定;另外,屋簷上的藤蔓類植物也因為淡水氣候潮濕生長速度非常快,秋冬季節在險路角上觀察光影變化已與夏季的觀察狀態有不一樣的落差,所以在施作前,我與陪同我施工間指導協助的宏恩老師也另外將屋簷的蔓草拔除。反過來思考,在拔除的過程是不是等同於將蔓草相對於地方視作「外來物」,然而植物在空間中的活動,是不是反而是重建街與險路角這一帶空間因為時間變遷而發展出的不一樣的特性,這是我在思考裝置的過程中忽略掉的問題,所以在設計的調整中,我也務必將植物生長的實際情形考量進裝置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