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軌跡:漫步淡古,尋覓大師之作
活動源起:【2024淡水生活節】鄰|文化參訪x滬青學
活動名稱:藝術大師作品巡禮一淡古漫步藝術小旅行
活動日期:2024年11月20日(三)
活動時間:下午 14:00-16:00
引路人:黃浩德
撰文:李品儀/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二年級
修稿:涂敏芬/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老師、淡水好生活計畫協同主持人
日期:2024/12/16
————-
公共藝術:一座城市的無聲詩篇
公共藝術是一座城市的靈魂筆觸,無需言語卻能與人心產生共鳴。本次活動以禮萊廣場為起點,由今日的引路人—黃浩德先生,帶領參與者探索多位藝術家的作品,讓參與者感受到藝術如何融入城市肌理,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其中,蒲浩明的「小水滴」系列以其簡約的設計和深刻的寓意引起廣泛討論。兩顆水滴彼此相望,既象徵了人際間的碰撞與融合,也呼應了淡水地區與自然緊密相連的特質。
不僅如此,活動中還提及了淡水另一位重要藝術家朱銘的創作精神。他的「人間系列」同樣以簡約卻充滿力量的形式,詮釋了人性與情感的核心。從蒲浩明的水滴到朱銘的人間雕塑,這些作品共同揭示了公共藝術如何在平凡的城市空間中,帶給人們深層次的情感觸動與文化啟發。


以建築講述故事:淡水的低調之美
引路人為我們介紹了淡水的新建築—禮萊廣場。這座建築由夫妻建築師張清華與郭英釗設計,他們多年來專注於建築與環境之間的協調。設計過程中,團隊經過多次修改,最終選擇了簡潔的白色線條與柔和的建築形態,讓建築自然融入周圍的景觀之中。
禮萊廣場在外觀設計上以純白為主,採用簡約的線條,呈現出與淡水山水相呼應的特質。即使從路邊遠望,建築的高度也不顯突兀,彷彿隱身於自然之中,形成了一種低調而和諧的視覺效果。建築師充分運用了地形的優勢,讓空間在高度與深度上與周邊景致自然過渡,既保持功能性,又不破壞整體環境。有別於以往的建築,它展現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設計語言。以簡約和內斂為特色,避免與周邊環境產生突兀感。進入建築內部後,也能感受到對地形的精心運用,雖然內部有多層樓層,但空間流動感極強,仿佛與周圍的地勢一脈相承。
這讓參與者了解到建築不僅是一種物理結構,更是對環境與空間的深刻理解與回應。里萊廣場的設計通過細節與形式講述了建築與自然共存的故事,將視覺的純粹之美與空間的實用功能融為一體,成為淡水現代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蒲浩明的雕塑之路
蒲浩明的藝術之路深受家學熏陶,他的父親蒲添生是技藝精湛的雕塑家,而外公陳澄波則是台灣近代畫壇的先驅,此背景為他的創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他的早期作品以寫實為主,展現出對細節與形式的精準掌控,但隨著經歷的積累,他逐漸轉向簡約且充滿哲思的表現風格。他的代表作「小水滴系列」即為這一轉型的典範,以簡潔的造型呈現人際關係中的碰撞與融合,雕塑中微妙的角度與姿態引發觀者對生活中細膩情感的共鳴。「小水滴系列」被安置於淡水里萊廣場,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形成對話,簡單的曲線呼應了淡水河的流動,將雕塑作品融入公共空間,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間感受到藝術的力量。蒲浩明的創作既是對家族藝術的致敬,也展現了他對情感與空間的獨特詮釋,以簡約的語言捕捉生命的本質,為台灣現代雕塑注入了不同的視角與思考。


淡水的藝術語言:朱銘的「人間系列」
朱銘的「人間系列」雕塑作品以其樸實而深刻的風格,為淡水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藝術氣息。在雲門舞集的戶外空間,這些雕塑作品靜靜地矗立,與周圍的自然景觀形成了一種和諧的對話,成為觀者眼中的藝術地標。這系列以日常生活為靈感。透過簡潔的線條與圓潤的造型,朱銘捕捉了人類生活中最質樸卻最動人的瞬間。作品人物表情簡單但真摯,肢體動作流暢而富有張力,傳遞出一種溫暖的情感,讓觀者在欣賞時不自覺地產生共鳴。
雲門舞集的場域外,這些雕塑以露天展示的方式,融入淡水的山水之間。白色雕塑在陽光下顯得格外純淨,簡潔的造型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輔相成,彷彿雕塑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作品的位置選擇巧妙,讓人無論身處何處,都能感受到它與環境的對話,以及雕塑對人間情感的細膩詮釋。這些作品靜靜述說著平凡中的不凡,提醒著每一位觀者去關注身邊的溫暖與美好。這是生活與自然交融的最佳詮釋。


曼陀羅花與祝福:社區參與的創意實踐
活動最後,引路人分享了他在林口轉運站的作品「能量花園」,這是項結合社區參與以及公共藝術的創作。參與者在他的指導下,繪製曼陀羅,將個人的情感與願望融入其中。同時,他向社區收集「祝福關鍵字」,將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溫暖詞彙轉化為藝術裝置的重要元素。
這些祝福文字以QR code和條碼的形式嵌入作品,參觀者可隨機掃描,獲取祝福短語或心靈語錄,讓藝術不被侷限於視覺享受,而是也可以進行情感互動。這項創作讓藝術突破個人表達的界限,成為社區集體經驗的結晶,豐富了城市景觀,也為觀者的日常生活注入溫暖與正能量。
「能量花園」以簡單的形式實現深刻的連結,模糊了藝術創作者與觀賞者的界線,讓每個參與者成為藝術的一部分。這種藝術形式豐富了城市景觀,也拉近了藝術與人的距離,更成為打動人心的力量。

結語:文化創意交織的淡水圖景
本次活動讓參與者以全新的視角重新認識淡水。淡水展現了它豐富的文化層次與創意潛力。這是一場文化與創新的對話,也是一次對生活空間的深刻反思。藝術可謂是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橋樑,讓我們在現代生活中找到文化的根,同時展望更具創意的未來。

利害關係人問卷評估
本次的藝術大師作品巡禮活動到場人數為21人,參與填寫問卷的人數為15人,約有71.4%的填答率。
下圖顯示了活動參與者的構成,從性別來看,女性明顯佔多數,達到86.7%,男性則僅有13.3%。年齡分佈上,參與者主要集中在50歲以上,占73.3%,其次是18至24歲的年輕人,占26.7%,呈現出兩極化的特徵。


在身份方面,淡水居民占六成,反映活動對當地居民的吸引力,而26.7%為當地就學者,另有13.3%是外地遊客。從職業來看,參與者以退休人士為主,占60%,其次是學生,占26.7%,在職人士和其他職業僅占少數,各為6.7%。


參與者的過往活動經驗顯示,53.3%的人曾參與過1至3次類似活動,33.3%則從未參加過,表明不少人是首次體驗這類活動。教育程度方面,86.7%的參與者具備大學或專科學歷,高中職和研究所以上學歷的比例各為6.7%,顯示出參與者具有較高的教育水準。


在得知活動的管道上,「朋友介紹」和「淡江活動報名系統」各占40%,是主要的信息來源,其次是「好生活官網」、「ACCUPASS平台」及「老師推薦」,分別占6.7%。最後,60%的參與者是獨自參加活動,40%則與朋友或家人同行,說明活動對個人和小群體皆有吸引力。


此圖顯示了參與者對這場活動之肯定比例,主要評估了五大方面。大多數人皆覺得此活動與其他同業相比難以被取代,整體認同度高,且沒有負面回應,顯示此次活動受到參與者的高度支持與肯定。

此圖反映參與者對活動所帶來的服務內容之價值強度。從圖中可看出,參與者普遍認為活動帶來了極高的價值,尤其在感受到引路人在這場活動中所熱愛的使命這部分。並且大多數參與者都表示藉由活動所感受到的活動價值強度為非常顯著。

此圖反映參與者對活動所帶來的服務價值之價值強度。從圖中可看出,參與者普遍認為活動帶來了極高的價值,尤其在看見好生活團隊對於淡水地區的投入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部分。並且大多數參與者都表示透過活動所感受到的活動價值強度為非常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