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古道走讀:淡水文化信仰與歷史的交織
活動源起:【2024淡水生活節】鄰|文化參訪x滬青學
活動名稱:走讀「聖母古道」搶救淡水世遺
活動日期:2024年11月19日(二)
活動時間:早上 09:00-12:00
引路人:紀榮達
撰文:李品儀/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二年級
修稿:涂敏芬/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老師、淡水好生活計畫協同主持人
日期:2024/12/16
————-
信仰之路:從媽祖廟到聖母堂
聖母古道,這條獨特的淡水歷史路徑,連結了不同信仰與文化背景。今日我們從金色水岸出發,沿著淡水河一帶展開探索,途經淡水老街的福佑宮,施家古厝與法蒂瑪聖母堂等地,聚焦於淡水當地的歷史與宗教文化。對當地居民而言,這是一條融合宗教、文化與交通功能的古道,也承載了世代居民的共同記憶。
據今日引路人—淡水文史工作者紀榮達的介紹,聖母古道是原住民在淡水河口往返的重要通路,並因宗教活動而逐漸形成其特殊地位。清初諸羅縣設立了南崁、淡水、金包里等舖站,進一步強化了這條路徑的交通與行政意義。今日走讀聖母古道的活動,既是在追溯信仰與歷史回憶,同時也是在與文化遺產進行一場深度對話。


淡水洋人區的形成與紅磚文化的流傳
淡水老街與其周邊的洋人區曾是淡水繁榮時期的象徵。19世紀,洋人進駐淡水,建立了倉庫、住居及教堂等設施,使淡水逐漸成為國際貿易的窗口。這段歷史為老街留下了許多建築遺跡,其中又以紅磚建築最為著名。
紅磚建築的興起,源自於福建、廣東等地區。當地的磚瓦尺寸和工法因為貿易之關係而與英國接軌,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建築風貌,例如閩南的燕尾磚。這種磚因其斜紋形似燕子的尾巴而得名,是淡水建築文化中的標誌性元素。引路人也提到,與此相對應的是福建以西及浙江以北的地區,當地以黑磚為主,像萬里長城北方的黑磚,就展現出另一種鮮明的地域特徵。而淡水的紅磚建築不僅是當地工藝的結晶,同時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宗教與社區:北港堂與土地公的故事
淡水老街的聖江廟是嘉慶年間就建立的古廟,引路人為大家揭曉其實這裡就是早年北港堂的所在地。北港堂是淡水另一處歷史重要地點,最早可追溯至十七世紀。這座廟宇的興衰反映了淡水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變遷。光緒年間,由於海關的遷移,北港堂的地位無可避免地有所下降。然而,它仍然是當地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象徵著淡水居民對宗教的依附與傳統的延續。
在聖江廟附近,還可以看到許多土地公等神明的祭拜點。這些地點多設於十字路口或街巷交界處,即是民間傳統說法為「對沖」的地方,藉由於對沖的路口或交界處供奉土地神來祈求地方的安定與繁榮。這樣的傳統民間信仰習俗,反映了淡水居民對宗教的重視,也說明了宗教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之特色。


歷史與現代的交錯:淡水的古蹟與遺跡
淡水的古蹟承載了厚重的歷史記憶,是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文化標誌。其中,施家古厝作為閩南建築的經典代表,以其精湛的傳統工藝成為歷史與現代交錯的鮮活見證。這些古蹟不僅記錄了重大歷史事件,如清法戰爭,也反映了當地居民過去的生活方式與文化特色,是了解淡水歷史脈絡的重要窗口。
施家古厝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牆體使用了來自福建的安山岩,堅固耐用,展現出傳統建築材料的智慧;而燕尾磚的裝飾設計則帶有濃厚的閩南色彩。古厝的空間結構既考量了實用功能,也展現了當時建築美學與工藝的結合。
此次走讀活動雖然因古厝尚在施工而無法進入參觀,但引路人的講解讓參與者對這座古蹟的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它承載著淡水居民的集體記憶。據悉,該古厝已被列為市定古蹟,預計於明年二月開放民眾參觀,這一消息令參與者充滿期待。屆時,這座古厝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來訪者。


信仰與建築的交融:法蒂瑪聖母堂
法蒂瑪聖母堂位於淡水崎仔頂,是天主教在淡水的重要據點之一,也是此次走讀活動的亮點之一。這座教堂融合了中西建築風格,其外觀簡約優雅,內部卻充滿神聖氛圍。引路人在此為我們介紹了聖母堂的歷史淵源與信仰意涵,強調它不僅是天主教傳教的據點,更是當地社區活動的重要空間。
參與者在聖母堂內感受到寧靜與莊嚴,也進一步了解天主教如何與淡水的在地文化相結合。特別是教堂周邊與當地居民的互動,更展現了宗教空間在日常生活中的延伸功能。法蒂瑪聖母堂在連結歷史與信仰的文化上可謂是有著功不可沒的貢獻。


結語:穿越時間的文化旅程
走讀聖母古道,不僅僅只是一次尋訪歷史的旅程,更是與文化與信仰對話的難能可貴的機會。淡水的每一處古蹟與遺址,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過往之中一段段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讓我們了解過去,也啟發我們在現代社會中對於文化資產的珍惜與保護。未來,也期待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淡水文化保育的行列,共同守護這片土地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價值。


利害關係人問卷評估
本次的聖母古道走讀活動到場人數為24人,參與填寫問卷的人數為15人,約有62.5%的填答率。
在這次活動的參與者中,女性占多數,有66.7%,男性則占33.3%。在年齡上,5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是主力,占66.7%,而18-24歲的年輕人也有33.3%的比例,顯示活動能吸引不同年齡層。


身份方面,60%的參與者是淡水居民,33.3%為當地就學的學生,只有6.7%是外地遊客,說明活動主要吸引了本地群體,但對外地推廣則尚有空間。職業分布中,60%是退休人士,33.3%是學生,在職人士僅占6.7%,這或許與活動時間坐落於平日有關。


參與者的過去經驗顯示,46.7%的人曾參加過1-3次類似活動,33.3%的人則是第一次參與,說明活動對無參與此類活動經驗者很有吸引力。教育背景上,參加者以大學專科為主,占46.7%,其次是高中職33.3%,研究所以上則占20%。


活動的主要宣傳管道是淡江活動報名系統,占53.3%;26.7%的人是透過親友介紹得知,其他如ACCUPASS平台和好生活官網的影響力較小。參加方式上,有53.3%的人選擇獨自報名,46.7%則與親朋好友同行,說明此活動既適合個人探索,也能滿足社交需求。
此圖顯示了參與者對這場活動之肯定比例,主要評估了五大方面。大多數人皆覺得此活動與其他同業相比相對較高,整體認同度高,且沒有負面回應,顯示此次活動受到參與者的高度支持與肯定。

此圖反映參與者對活動所帶來的服務內容之價值強度。從圖中可看出,參與者普遍認為活動帶來了極高的價值,尤其在有認同到引路人在這場活動中所傳遞的意義這部分。並且大多數參與者都表示藉由活動所感受到的活動價值強度為非常顯著。

此圖反映參與者對活動所帶來的服務價值之價值強度。從圖中可看出,參與者普遍認為活動帶來了極高的價值,尤其在覺得今日引路人帶領活動所帶來的整體價值強度這部分。並且大多數參與者都表示透過活動所感受到的活動價值強度為非常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