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擊行動,  生活節

環境劇場〈 看見淡水紅 〉-2024淡水生活節

活動/計畫名稱|空間改造:淡水紅樓與木下靜涯舊居

活動時間|2024 年11 月開始

指導老師|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學系、黃奕智/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創作者、撰文|林宜鋒/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撰文日期| 2024 年12月 19 日(四)

淡水好生活,一群為了淡水這片土地而努力的人們,讓浪漫流淌進你我世界的人們。

         感謝於主持淡江大學USR「淡水好生活:山海河賦創設計行動計畫」計畫主持人-黃瑞茂老師的邀請,我負責設計11月23日環境劇場的舞台,舞台座落於木下靜涯公園裡,左右兩側分別是淡水木下靜涯舊居與淡水紅樓兩棟歷史建築。黃老師希望舞台的本身在劇場表演結束後,仍可以繼續留存在公園裡供居民或遊客們持續使用,也希望設計可以讓人們感受到淡水紅樓與木下靜涯舊居兩棟磚紅色建築的美,欣賞這專屬於淡水的紅。

建築與場域的共生關係-木下靜涯與紅樓

        為了將兩棟充滿文化色彩的建築作為主角,場域的判斷成了最主要的關鍵。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是這麼解釋建築跟場域的關係的,他認為建築應引導人們認識和理解場域的本質。這種認識不是理性分析,而是通過身體經驗和感知來感受地方的獨特氣質。他認為,建築是讓人「居住」的媒介,而真正的居住是人對地方的深入理解和認同。這些理解跟認同的建立來自於揭示地方的性格,而非掩蓋它的特性。將作品透過融入自然與文化背景,建立一種和諧的共生關係。強化地方的記憶與價值,讓建築成為場域的延伸。

  觀察木下靜涯公園本身作為「公園」的本質,好似缺乏了一個作為停等意義的休憩屬性,葫蘆型的座椅圍繞而成的公園,中間廣場的佔比過多,加上座椅跟種植植栽的花圃一體的設計,大大降低了使用者被邀請停佇的慾望。因淡水本身的山城屬性,木下靜涯公園與紅樓雖然依靠著彼此,中間卻被一道三米的混泥土牆給分化,雖說分化但因兩者緊密的程度極高,就呈現了種欲就還推的奇異感。因此我在公園內的舞台設計上想要透過休憩空間作為主軸,讓停佇的印象被刻印在觀者的腦中,並將構造體的位置設置於混泥土牆體上,由此方式來破解牆體巨大的量體感,而懸挑的屋頂面壓低了空間的同時會讓整體的場域更為的聚焦回公園內部。

  紅樓一側的場域判斷相對簡單,主要就是要消除高差帶來的恐懼與直接看到公園的那種通透,構造體的屋頂已經解決了高差的問題,我接續利用構造體的結構回扣設計出一排以倚靠為主的長椅,增加空間層次之外也把兩塊場域的關係建立的更緊密。

圖1:紅樓與木下靜涯間的空間
圖1:搭建前紅樓與木下靜涯間的空間

製作過程與材料運用

        美國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認為材料、造型與形式三者之間應該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不能獨立看待。他認為建築應該與自然環境相協調,且強調不同材料之間的協作關係,對於材料的使用不僅著眼於技術層面,更注重材料如何傳遞情感與詩意。

  這次作品我使用的材料是回收的木材,其在顏色的表現上已透露出歲月的痕跡,相較於新木材更加傳達出木頭本身的溫潤,我在構造體柱列系統的設計上並不想要過多的覆蓋原先的牆面,利用簡單的線性增加觀看上的厚度與層次表現,椅背與椅面的鋪面故意的錯位,以此使背後的牆體多露出一塊,藉此讓本身瓦解量體的效果更佳出眾,目的是讓木頭巧妙的與混泥土之間發生對話的關係。屋頂的桁架與鋪面透過錯層的手法,在增加屋頂向下壓縮效果的同時又不會失去其空間中該被強調的輕巧、通透。為了使倚靠在牆體的結構更加穩定,我讓結構在牆體上緣的部分回扣在牆體於地面突起二十公分的泥作上,順應著柱體繼續向上延伸的結構,則發展成了梯形的座椅系統,作為回扣於牆體部分的卸力機制。紅樓的座椅區是較為偏向倚靠式的椅子,拉高的量體藉由少量的木材鋪面,形成如欄杆般的造型,卻仍保有座椅的形式,下方的腳踏區域,連接下方回扣的結構系統,讓其穩定度再次的加強,也收斂了回扣系統在視覺上的凌亂。故意不做修整的屋頂面與邊緣,破壞其過於整潔的造型與呈現舊材料本身出現的不整齊的狀態,依順著椅面為了依循混泥土牆面出現的轉折而生的些許錯位,讓整體向外看去之視角順勢指向了基地外剛好可見的蔚藍海面。

圖2:搭建後

融入生活的設計

        對於淡水在地居民的尊重,地域文化的尊重。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認為建築設計應尊重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不追求復刻傳統,但通過現代設計方法來表達地域文化。他重視建築的「地方精神」,認為每個場域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情感,建築應該體現這種精神。

  往木下靜涯公園的小路是觀光客與在地居民的重要通道,但因公園並沒有一個物件可以讓事件產生,人們往往經過之後就直接離去,我試圖幫公園建立新的生活模式,希望透過小小的構造體讓在地居民有個可以聊天的公園,讓行走小山道的觀光客可以有個小小的停留點來休息,而這個物件必須是低調的依附在原有的基地環境與原先的生活體系之中。舞台以構造體作為載體植入在公園裡,不是侵占式的直接橫坐在公園的腹地之中,退居於邊緣,不破壞原本使用空間的完整,想要使用休憩空間就必需要走進花叢之間,體驗到公園本身屬性的清幽。坐在構造體之中,視角便會看到木下靜涯故居的建築本體顯現在眼前。於公園內向紅樓看去,座椅區消除混泥土牆面材質的生冷感,混泥土、木頭之後襯托著的是紅磚樓,紅樓作為主角的印象被完整的建立。是否這就是我在想像的稱職的配角。

圖3:休憩空間

劇場與建築的情感交織

        淡江實驗劇團的表演「穿越第三條路徑:重建街環境劇場」於11月23日順利演出,劇團在舞台的佈置上新增紅色棉線構成的布幕,上方掛置匾額,擺上傳統的木桌木椅,台灣味十足,或許我也只能這樣形容。台上的演員們賣力演出,台下的觀眾看的聚精會神,建築的感動、空間的感動其實也就是這麼的簡單。

  我認為構築在展現其本身魅力的同時也該具備能夠擾動空間的功能,這種被擾動的空間更可以被稱之為關係。劇場的演出串連起的是淡江大學多個組織與科系的連結。演出的內容是多個世代交織的、淡水的文化記憶。演出的地點是歷經時光後仍保留完整的兩棟磚樓之間,是在地居民的生活日常。能夠製作讓各個關係整合之載體的構造體,並且看到活動真正發生的各個當下,擾動而至的感動,我會繼續在建築的這條路上探索我所想像的建築的本質。

圖4:劇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