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滬青學,  生活節

淡水藝術舒壓走讀:藝遊淡水

活動源起:【2024淡水生活節】鄰|文化參訪x滬青學

活動名稱:淡水藝術舒壓走讀—藝遊淡水

活動日期:2024 / 11 / 23(六)

活動時間:第一場-14:00 ~ 15:30、第二場- 16:00 ~ 17:30

引路人:吳黛艷

撰文:謝叔臻/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三年級
   田雅晴/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三年級
   龔安琪/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四年級
   謝利炫/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三年級
   蔡怡惠/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四年級
   林欣澄/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三年級

修校:涂敏芬/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淡水好生活計畫協同主持人

日期:2024/12/20

ㄧ、前言

2024淡水生活節的活動內容包括工作坊、議題講座、市集、文化參訪等等,旨在重新連結當地居民和淡水這座城市,讓人們更深入了解老街的歷史和生活脈絡,並找回淡水作為生活場域的獨特感受。

「空間行旅:淡水舒壓體驗走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合作場」是我們這次所參與的活動,沿著淡水河岸漫步,感受夾雜著海味的微風;循著階梯拾級而上,俯瞰藝術家筆下的淡水風情。探索散佈在各處的自然景觀與建築空間,體驗空間與人之間的連結,感受熱鬧與靜謐的共存。在這趟走讀中,我們將學習如何打開五感,觀察河岸周遭美景、聆聽海水輕輕拍打著岸邊的聲音,體會空間的脈動與步伐的節奏,重新連結內心的寧靜。

活動最終站,結合淡水心理衛生中心的專業職能治療師鄭明容引導,藉由肢體伸展學習如何釋放壓力、舒緩心靈,讓身心回歸輕盈與自在。

二、行前準備

初步田調:覓情記走讀活動示範場

於10/21(一)下午,團隊中有三名成員參與了《覓情記》走讀活動的示範場,此活動是由涂敏芬教授作為引路人帶領我們對淡水周遭進行初步的田野調查,從領事館船屋遺址開始一直到淡水老街的淡江戲院,沿途經過紅毛城、真理大學、馬偕街、多田榮吉故居、陳澄波戶外美術館與福佑宮等地。

在短短的三小時內,透過具體的導覽活動動與深入淺出的講解,結合「覓情記」探索書與解謎遊戲,生動呈現每個景點的故事與歷史意義,使參與者對淡水的過去與現在有全新理解。

這場活動讓我們的行前調查成果有了更鮮活的意義,不僅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淡水的脈絡與精神,也激發了對地方的認同感與珍惜之情。

藝術舒壓走讀活動行前調查

本次走讀活動前半段由引路人小默帶領,她是擅長空間探查與繪畫創作的建築與景觀專業者,喜好文化地理與植物療癒,曾以365天漫步南半球為經驗,現為艸杍文創主理人,並任教於淡江大學建築系與教育與未來設計系;而活動路線終點則是由淡水心理衛生中心的專業職能治療師鄭明容領導,該單位透過串聯資源提供在地化心理健康服務,設有專業團隊,提供心理諮商與個案管理。中心舉辦多元活動,如青少年論壇、銀髮正念工作坊等,致力提升市民心理健康,並規劃規劃至2025年擴展至7處。

活動前的準備工作

活動前期,我們花費數週培養基礎能力,包括學習製作價值主張圖、設計績效指標,以及深入理解OGSM目標管理。透過OGSM,我們更明確團隊目標,達成共識,同時能更有效規劃並在期限內完成任務。

接近走讀活動日期時,我們隨課堂進度修訂了成效評估問卷,又稱利害關係人價值調查,並利用課餘時間討論活動當日的工作分配及設計促進問卷回收率的獎勵機制。期望透過實際參與與足夠的問卷回饋,幫助我們後續更有效進行淡水生活節導覽工作者的成效評估與價值溝通。藉由服務科學與管理的學習,我們致力於建構永續素養,成為具同理心、當責思維與在地認同的團隊。

三、漫遊淡水河畔

在淡水難得的天氣爽朗無雨的日子,我們集合在黃金水岸,坐在岸邊感受河岸的走到風和180°的寬廣視野凝望河對岸的觀音山,聽著引路人小默分享觀音山與大屯山的傳說故事。接著我們走到廟前廣場,先向上看被維修鐵皮擋住的福佑宮,想像著在當年2011拆除二樓的商業廣場後的福佑宮重建觀音山的感動,再往下看一艘有著大眼睛的舢舨船,是淡水獨有的木造船,眼睛看得方向也是有特別意義的,作為商船眼球是往斜上方看,要看財路看天氣看商機,作為漁船則是向下看,看有沒有魚、有沒有礁石。

圖1:金色水岸岸邊解說

再往下走來到渡船口,這裡在過去不僅是漁港還是商港,最早甚至是國際港口,是淡水繁華過去的見證。繼續走不久就來到了馬偕上岸處,從岸邊往山的方向看去,想像當時是什麼樣綺麗的景色讓馬偕下定決心留在台灣,在這片土地傳教為台灣做出改變。

走讀的過程,引路人不斷向體驗者介紹淡水老街設計巧思,不只在定點介紹淡水讓體驗者在走的過程中也有收穫,不過假日的淡水老街人潮擁擠,隊伍被拉的很長,樂齡參加者和有小孩的家庭很難跟得上引路人,狀況發生時先是由工作人員向引路人轉述請她放慢腳步,再派一位工作人員拿著領導旗跟在引路人身後為大家指引方向。在第一場的走讀有一組帶著兩個孩子的家庭,兩個小朋友也戴上的耳機和我們一起聽導覽,他們很認真參與偶爾還會給回饋,讓我們發現原來走讀不只適合成人,也很適合一家人一起,共同享受假日的親子時光,還能感受淡水的風光。

四、藝術紓壓

再來,引路人帶領大家往上走,來到了陳澄波戶外美術館,位於淡水禮拜堂前的藝術穿堂,是可以免費參觀的。在那展示了臺灣第一代西畫家陳澄波創作的12幅淡水風景畫,並有詳細介紹遺留在畫作當中的時空背景與故事,帶領大家尋訪舊時淡水的歷史風情。

欣賞完後,就開始往一旁的淡水禮拜堂前進,大家在那一邊稍作休息,一邊聽著引路人介紹著禮拜堂及滬尾偕醫館。淡水禮拜堂為馬偕興建,是一座設計仔細且施工嚴謹的仿哥德式建築,後來淡水禮拜堂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淡水教會使用,並成為淡水地區最具指標性的教會;鄰近禮拜堂的滬尾偕醫館同樣為馬偕所設計,是當時北台灣的第一間醫院,外觀則有著閩南瓦的屋頂和西洋拱形的門窗,極富趣味。  

圖2:淡水禮拜堂前大合照

休息片刻後,引路人慢慢帶大家繼續前進,走到了一個小巧可愛的公園:三角公園,在那個沒有通訊工具的時代,三角公園是早期淡水居民的地標與聚會的集合地,引路人也分享著她小時候總是和朋友們約在這碰面。

下個地點是淡水紅樓,在途經過程遇到了較陡峭的階梯,這對於我們這兩場的樂齡長輩們或是帶著小朋友的一家四口來說較為吃力,慶幸的是走不久後就到了古色古香的紅樓,由開設洋行致富的船商李貽和興建,後來轉賣給後曾任淡水街長的洪以南,並取了「達觀樓」的雅號,直到現在則成為了複合式餐廳與藝文館。

介紹完紅樓後,進到一條非常蜿蜒且神祕的小徑,一走出去映入眼簾的是一條依山勢而建立的階梯社區也是昔日滬尾街時代的頂街:重建街,是遊客體驗淡水山城味道最好的一條街道,當天也有淡水生活節在此舉辦的小市集,為這條街道增添了許多生氣和熱鬧。然而,或許是因市集人潮眾多,我們不慎發現有一位長輩與隊伍走散,幸好,工作人員們保持冷靜,在不影響其他參與者的下個行程下,迅速到周圍尋找,最終順利找到這位長輩,讓整趟行程得以安心完成。但這次的小插曲也提醒了我們,在熱鬧的旅途中更需要注意團隊間的互相照應,確保每位成員的安全與舒適。

隨著引路人帶領的路線,走過如此多淡水擁有的藝術、古蹟及建築,了解到淡水的商業與文化歷史,也體驗到濃厚的人文氛圍,這趟走讀想必能讓參與者們深入感受了淡水的山城魅力與活力,完整體現藝術、歷史與人文的交融。

最後半小時,我們來到無所事事就淡水,由心衛中心的專業職能治療師鄭明容帶著大家做肢體伸展和舒壓呼吸,讓大家在繁忙的生活中放鬆身心,最後我們的工作人員向體驗者發放問卷以及參加小禮(淡水生活節的徽章及種子串)來結束這趟紓壓旅程。

圖3:心衛中心放鬆療程

五、活動後服務價值分析

活動參與人數有31人(包含3位心衛中心的成員和6位小組成員)

填答問卷人數有24人 / 問卷填答率為77.4%

基本資料

參與走讀活動的絕大多數為年齡較高的長輩們;而得知活動方法則大多數是從淡江報名系統進行。

圖4:基本資料與得知活動管道圓餅圖
服務成效分析
圖5:服務成效分析圖
服務價值分析

*3分係指感受到的服務價值程度達非常顯著水準、2分是顯著水準、1分是有些、0分是無。

  • 服務內容

服務內容中,整體的價值評估獲得參與者高度認可,尤其是認同及感受引路人在活動中「傳遞的意義」、「分享的知識」及「熱愛的使命」上達到最高評分(2.67/3),顯示引路人的帶領帶給參與者眾多的意義及啟發。在體會引路人於活動中所「帶來的價值」上,則獲得(2.63/3)的好評,體現走讀活動不僅具有良好的教育意義,參與者還能明確吸收到引路人於活動中傳遞的價值。此外,知悉引路人在活動中所「設定的目標」(2.50/3)也反映了參與者對活動目標清晰性的認同。

圖6:服務內容之價值強度分析直條圖
  • 服務價值

服務價值中,參與者對於服務價值的評估也展現極高的肯定。在「活動進行投入」、「好生活團隊對淡水的投入具重要意義」項目中獲得(2.71/3)的高分,可見參與者非常肯定好生活團隊對淡水地區做出的貢獻,而「活動流程順暢」、「對淡水的感受變得更好」上,獲得(2.63/3)的高分,能推測出參與者相當滿意活動行程的安排。「有引路人很美好」此項上獲得(2.58/3)分的評價,顯示在地導覽的成功,「引路人帶來的整體價值強度」獲得(2.54/3)分的評價,彰顯出參與者多數持正面評價。此外,參與者普遍認為這次的走讀活動成功的增強他們對淡水的感受及認同感,且產生再度造訪的念頭,這兩項服務價值均獲得(2.50/3)分的評價,但有少數參與者認為仍有進步空間。

圖7-服務價值之價值強度分析直條圖
  • 優勢比儀表板

圖8:文化參訪活動的服務價值優勢比儀表板

由上圖可知,整體數據的優勢比皆有超越7成。

  • 結論與建議:
  1. 休息的地方應該多一點!很多老人家走不動
  2. 可能因為時間倉促引路人並沒有很仔細的介紹,腳步太快隊伍拉的很長。
  3. 假日的淡水河岸太過於吵鬧感覺可以將重心放在重建街這部分
  4. 導覽內容可以再更多或是平常不知道的在地小故事
  5. 導覽說的很好,新北市衛生局說的也很棒,感謝有此機會参加活動

六、活動總結與心得

透過參與這場活動,我們團隊深刻體會到籌備與執行中的細節與流程重要性。從前期規劃、公版問卷設計,到當天的地圖發放與活動介紹,每個細節都經過細心安排。

雖然我們並未全程參與所有設計與籌備,但這次的走讀經驗讓我們見識到好生活團隊、敏芬教授及所有參與者的努力與付出。實際參與後,我們更體會到臨場應變的重要性。即使有充分準備,活動當日仍可能遇到突發狀況,像是需要根據參與者年齡層調整帶隊方式,或是時間安排過於緊湊的問題。

這次經歷讓我們明白,一場活動的順利進行依賴於精心的規劃與團隊協作,並需要關注每位參與者的需求。透過這次活動,我們不僅增進了對當地文化的理解,也體會到導覽工作的價值與情感連結。我們很榮幸能為這次活動貢獻心力,並收穫了寶貴的經驗。

蔡怡惠:「活動計畫與實踐的背後。」

透過參與這場活動,我深刻體會到籌備工作中的細節與流程的重要性,事前的活動規劃、公版問卷設計發想,當天發放地圖、介紹活動主旨等細節,無一不是細心安排的結果。這次經驗不僅讓我理解活動如何從計畫轉化為實踐,也累積了寶貴的策劃與執行能力,雖然不是全程參與系列活動的設計及籌備,但光是參加一場走讀,便能體會到好生活團隊、敏芬教授和所有為本活動付出心力的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