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劇院風采 3、2、1開拍!
活動源起|【2024淡水生活節】鄰|文化參訪x滬青學
活動名稱|映演歲月:戲院在淡水的故事
活動日期|2024年11月17日(日) 13:00~15:00
引路人|洪靖翔/淡水文化基金會
撰文|小組-石花洞裡吃石花凍 范辰羽、鐘莛睿、劉世葆、楊孟芳、陳柏瑄
修校|涂敏芬/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淡水好生活計畫協同主持人
日期|2024/12/18

一、引言
本次活動「映演歲月:戲院在淡水的故事」是一個有關於在地歷史、產業、風俗民情和文化的複合式走讀旅程。民眾們可以藉由參與此次活動深度了解淡水戲院產業的沿革和其他附有在地特色的文化和民情。這是一個老少咸宜的活動且非常歡迎來自各地的民眾們前來共襄盛舉。相信無論是在地居民或外地遊客,都能透過這個活動更加地了解和認識充滿文化底蘊的淡水。
二、活動介紹與目標
「映演歲月:戲院在淡水的故事」是2024淡水生活節「淡味鄰嶙粼」的一場文化走讀活動,由淡水文化基金會的洪靖翔擔任引路人。活動帶領參加者探訪淡水曾經的戲院舊址,藉由歷史敘述與影像資料,呈現戲院作為文化中心的輝煌歲月。參與者不僅能了解戲院的發展軌跡,更能感受到戲院是如何融入淡水居民的生活與集體記憶。
活動目標在於喚醒大眾對地方文化的關注,透過戲院故事重溫淡水的文化脈絡,展現這些建築空間在凝聚社群與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性。主辦方期望以走讀的形式,讓參與者深入理解地方歷史文化,並促進社區居民與大學之間的交流合作,進一步實現淡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的價值。此活動不僅是歷史教育的一環,更是對文化遺產傳承的具體實踐,為淡水未來的地方文化發展注入新活力。
三、體驗地圖
本活動於2024年11月17日的假日午後舉行,由引路人帶領,並以劇院原址探訪的方式開啟了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在引路人介紹活動初衷後,開啟了這次走讀之旅。行程途經了淡水的幾個重要地標,包括火車頭、傳承多年的老店-陳順記商店、大德製冰廠、大阪城、喜相逢等,這些店家都深深烙印在淡水人的記憶中。此外,活動還包括了戲院原址—淡水戲院、光復戲院、淡江戲院等,這些曾經的戲院帶領參與者回顧淡水的歷史。引路人不僅介紹了淡水戲院的歷史,也講解了街道及宮廟的背景。透過此次活動,參與者不僅了解了當時戲院的故事,更彷彿回到了那個年代,體驗了成為淡水人的歷程。




淡水戲院走讀|映演歲月
淡水戲院是本次活動的重要地點,過去的淡水戲院如今已變為中山市場,而在中山市場旁邊的壁畫上,仍能看到淡水戲院曾存於此的證據,這些都是屬於淡水人的珍貴記憶。電影作為每一代人休閒娛樂的首選,劇院見證的不僅是當地人的青春歲月,更記錄了每個地區的發展與變遷。儘管現在的電影院取代了當初的劇院,但那個只要走進去就彷彿置身萬花筒般的影像世界,承載了市井小民的喜怒哀樂,並構築了屬於那代人的獨特記憶。透過引路人的引導,當時的光景再度在我們眼前重現,最終成為我們心中難以磨滅的歷史印記,彷彿再次成為那段時光的一部分。


四、活動效益
在經歷引路人洪靖翔精彩的解說後,參與者反響熱烈,紛紛表示收穫滿滿,並積極給予回饋。根據我們小組的問卷調查,參與者主要分為三個年齡層:分別為18-24歲(53.33%),25-35歲(20%)和50歲以上(46.66%),其中參加者又以女性較多。儘管年齡和性別不同,大家對此次活動及引路人表現均給予高度肯定,展現了活動的普適性與吸引力。
以下圖資料來看,整體服務內容所帶領活動的價值強度達顯著以上(2.85/3),而其中最高的選項皆與引路人表現有關。充分地展現了引路人對活動的重要性,進一步印證了引路人在活動中的關鍵作用,此外,參與者也表示對淡水的價值和認識也有明確性地提升。

這次活動促進了參與者、引路人與淡水之間的連結,認同感明顯大幅度增加(2.37/3),多數參與者肯定淡水生活節的引路人較其他同業專業(2.8/3),並覺得有一群優秀的引路人是十分美好的事(2.93/3),對當地發展有正面影響(2.8/3)。此外根據服務成效圖,各項指標的認同度均達到80%及以上,價值優勢比更是達到4項100%的高標準,顯示出淡水好生活的講師及工作人員在各項表現上均比同業更加優秀,並獲得高達60%的鐵粉比率。
以上這些資料讓我們相信這次活動能讓參與者深刻意識到引路人對推動地方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我們團隊十分期待未來有更多人主動加入淡水好生活後續的活動,共同為淡水的美好未來貢獻力量。


五、心得結語
范辰羽:「與人共舞」
在這次的經歷中,我認識了來參加活動的講師以及參與者們。這次的參加者們多為長輩,退休年紀的他們依舊持續學習,貫徹「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認真探究當地的風采級歷史讓我十分觸動,看到他們快樂地向我們分享他們之前居住在這裡的經驗和回憶讓我知道我的努力是有價值的,使我得到一種滿足的成就感,也打開了我對老年人團體的新認知。
鐘莛睿:「火車吃水」
火車吃水是一處非常具有在地文史價值的地標。從淡水捷運站的一號出口往外走後就可以看到一台漆著黑色塗料的復古火車頭。講師說到火車吃水之所以被這麼稱呼著,是源自於其閩南語讀音下的中文譯名。聽著聽著就覺得非常有懷舊感和來自於舊時代的傳統韻味。而其命名典故是源自於當時的淡水是火車淡水線的終點站,鐵軌的盡頭備有水塔。因此當時火車到站後,就會開到水塔下補水,同時再加入煤炭燃料,當地居民就稱此動作為「火車吃水」。我私心覺得這個命名的靈感非常直觀也非常可愛。有種來自於傳統時期居民們的純樸特質。我認為像這樣有著豐富地方特色的產物是非常值得人們致力於其維護和傳承,同時也非常高興能夠有像「淡水生活節」這樣的團隊來做這方面的耕耘。這不僅僅是一個文化遺產,更是乘載著世代人們的思想和情感。總而言之,這對於我來說屬實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走讀旅程。除了收穫了文化知識外也收穫了滿滿的情感價值。
劉世葆:「日落月出」
日出月出,位在淡江戲院對面,路過該處的旅人可品嘗著甜食,一邊欣賞往日的淡水光輝。做為當天走讀活動的收尾之處,有文史工作者跟大家分享製作電影螢幕職人的故事,在產業內人手稀少,因此師傅需要在北部各間戲院來回奔波,與時間賽跑。在故事分享中,可以聽出職人對於電影產業的熱愛,我們也得以一窺鮮少為人所知的幕後故事,即便戲院在淡水的歷史洪流當中逐漸消逝,留下的建築仍以另一種方式躍出大眾的視野。
楊孟芳:「重新認識淡水老街」
在許多外地人的眼裡,提到淡水能直覺想到的景點一定包含淡水老街,淡水老街對於承載了淡水人記憶的地方,是一個淡水很重要的地標,據引路人所述,這個地方曾經是個漁港,人們會在此進行各項貿易,孩童也會在此戲水,是個飽含淡水風情的地標,透過此次走讀我看到的不只是關於戲院的歷史,也看到了獨屬於淡水的復古情懷,通過這次活動讓我意識到生活中充滿了許多我曾經沒有注意到的事物,日後走在路上可以多看看周圍,說不定在某個角落有故事正在發生。
陳柏瑄:「協作同行,共築走讀之旅」
在這次走讀活動中,我們工作人員彼此密切合作,充分體現了相互幫助的重要性。活動中,每位成員都擔負不同的角色,有的負責引導、有的負責資料收集等。當有人遇到困難或忙不過來時,大家總是立即伸出援手,協助調整任務或解決問題。無論是在帶領參與者走訪歷史景點,還是確保資料的準確性,我們都依賴彼此的支持與合作,最終順利完成了這場活動。這種互相幫助與協作的過程,不僅讓活動更加順利,也讓我們之間的默契和友誼更加深厚。
六、結語
經過這場走讀活動,我們得以一窺淡水的往日榮光,在歷史地位上,作為曾經的重要港口,必然留下不少值得品味的故事,無論是以學生、遊客還是居民的身分,都能在引路人的帶領下更加認識淡水這塊土地,從戲院再到廟宇,從大街穿越小巷,踏足我們習以為常卻蘊含濃厚文化底蘊的地點。作為此次活動的協助者,我們也很開心有這樣的機會幫助推廣文化活動,特別是在得到問卷的調查結果,可以清楚的知道大家給予許多正面回饋,尤其在活動過程中不乏有參與者好奇詢問我們是否經過培訓,肯定我們對於走讀活動提供的專業幫助,令我們感到備受鼓舞,也確信自己透過該活動有所成長,達到共好局面。期望在未來透過淡水生活節與走讀活動的方式,讓更多人得以走進淡水,不只是驚鴻一瞥,而可以深入體會這座水都的美好,創造出更好、更多的故事。

